比如,長江主軸的北岸(左岸),長江新城上可以銜接漢口濱江商務區,下可以與武漢新港相連,所以定位的要點之一是通航、商務,這也符合總體規劃的定位,是作為國際化都市不可或缺的。以武漢為圓點一千公里幾乎囊括中國70%的人口和90%的經濟,全國都是武漢的腹地。
1、武漢的定位是什么?
武漢的定位是14億人口的國家三大一線大都會,比肩東京、紐約、倫敦、北京、上海的國際一線大城市。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國京武滬三大全國性一線城市之一的武漢,基礎最扎實,實力最雄厚,也是最沒有短板的城市,在全世界,很難再找出一個類似武漢這樣的城市,有著種種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武漢地處東半球的版圖中心,亞洲的水資源中心,中國的國家十字路口,
以武漢為圓點一千公里幾乎囊括中國70%的人口和90%的經濟,全國都是武漢的腹地。整個東半球,民航航路、物流交通都圍繞武漢為中心,武漢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水熱條件好,地勢平坦,人口稠密人力資源豐富。武漢的條件非常適合工農業開發并且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今天,武漢都有非常扎實的基礎。武漢是全世界城市規模最大的城市,
2、武漢長江新城是什么定位?
這關于長江新城的定位問題除了武漢市政府規劃部門說得清楚并有權威性以外,其他的回答我覺得都只是各抒己見。如果你對此有規劃方面的高見,盡管暢所欲言,說得在理,官方興許還會采納,但如果你是大量搬運官方的數據和資料,真還沒啥意思。所以官方數據這里就不說了,十天前,親自去長江新城的規劃核心地區諶家嘰~武湖探訪,并作了航拍,在我的頭條號上發表了文章,都是親眼所見。
以前覺得這個區域離武漢老城區太遠,走過之后,感覺實際上并不是“遙不可及”,地鐵陽邏線開通后,貫穿整個長江新城腹地,從后湖大道站到武湖不過四十分鐘左右,非常方便,從版圖上來看,長江新城實際上與青山區的武鋼、石化公司隔江相望,江中間是天興洲。通過天興洲長江大橋,青山區和長江新城迅速互通直達,長江新城的上下游兩個端點,是二七長江大橋和陽邏長江大橋,交通格局已經形成。
如果說長江南岸的青山區已發展了幾十年,而未開發的處女地江北地區的確沒有不開發之理,我覺得,長江新城長遠規劃、慎重決策、穩步實施是必要的,還要兼顧好與老城區協調發展的關系。比如,長江主軸的北岸(左岸),長江新城上可以銜接漢口濱江商務區,下可以與武漢新港相連,所以定位的要點之一是通航、商務,這也符合總體規劃的定位,是作為國際化都市不可或缺的,
至于其他產業,生態布局等也應根據武漢市的長遠發展來制定。長江新城屬于長遠規劃,很多細節也都在不斷調整改進之中,還是拭目以待吧。下面是我實地航拍的部分圖片,地鐵陽邏線線路,長江新城起步諶家嘰(最新報道說諶家嘰的區域權屬范圍有變大),止于武湖。諶家嘰下游方向至武湖全景,地鐵陽邏線的列車。武湖沿江上游地區,
3、武漢、宜昌、襄陽的區域定位和未來前景是怎樣的?
回答這個問題,容易引起地域之間的口水戰,但是我還是想談一談我自己的看法。湖北東西長,南北窄,而湖北省的省會武漢市比較偏東,因此武漢市在闊步發展的同時,總是受到吸血全身的詬病,很難全面帶動湖北省共同發展,攤開湖北地圖就會發現,武漢、襄陽、宜昌三個城市直線距離基本都在300km左右,再以這三個城市為圓心,以300㎞為半徑,基本可以覆蓋湖北全省。
2003年,湖北省提出“一主兩副”的發展戰略,希望分別以武漢為省域中心,襄陽、宜昌為副省域中心,全面輻射帶動全湖北省的發展,從湖北省提出實施該發展戰略到現在,三個城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武漢GDP圖片16000億,襄陽宜昌的GDP也都超過4000億。那下面就來具體談一下三個城市的區域定位和未來前景,武漢,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國交通樞紐,文教衛資源非常豐富,城市定位一目了然,全部都是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