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安徽人士,對咱們合肥省會有那么一點點了解。咱們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合肥歷史悠久,人文代興,賢才輩出,勝利后,我們要將安徽省會遷往合肥,第一;當時有幾個大的兵工廠都在六安,合肥離六安很近,便于運輸。
1、合肥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合肥的名人,我介紹過解放軍上將李長才,中將徐承云、董萬才、溫光春等等,歡迎大家關注。今天再介紹幾位合肥籍的名人,與友友們分享,他們是:△李家洋,安徽肥西人,1956年7月,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候補委員,△張小影,女,安徽肥西人,1959年8月生,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局長,經濟日報社社長、總編輯。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是黨的十九大代表。2017年9月,她所編輯《走向經濟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探索》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
△汪紀戎,女,安徽肥西人。1944年9月生,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1944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長于南京,1967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路橋系橋隧專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當然還有合肥籍的名人,歡迎大家補充。
2、為什么合肥要叫合肥?合肥未來可以發展的更好嗎?
謝邀!身為安徽人士,對咱們合肥省會有那么一點點了解,咱們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合肥”地名的由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夏水**,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
《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南淝河“小縣城”合肥為何成為省會?“軍事政治”的產物從清朝開始到1949年之前,(合肥還只是個只有5萬人的小縣城)。合肥并沒有成為省會的強有力的支持理由,首先,在交通上,合肥在水上交通和鐵路交通上都沒有任何優勢;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合肥防御力不足,從歷史的角度看,戰略作用其實也不算特別重要。
不過審視一下1949年以后的軍事形勢,也許我們就能夠理解合肥被確定為中心城市的原因所在了,1949年,戰局也沒有穩定,國家**考慮到的首先是備戰。第一;當時有幾個大的兵工廠都在六安,合肥離六安很近,便于運輸,離江邊很遠,便于保護。第二;合肥是安徽的中心,離北京離上海都不近不遠。往前說,抗日戰爭中,安徽省會安慶淪陷,安徽省府被迫從安慶遷出,先后隨戰事的發展,暫駐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蕪湖、合肥等地,
1949年合肥解放時,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還未完全解放,****臨時在合肥設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戰役總指揮部也就設在了肥東。蕪湖解放后,****又臨時在蕪湖設立皖南行署,1952年**決定合并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復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駐地合肥,毛澤東來合肥視察之際,省委領導提出過,可否把省會放到蕪湖,但是毛澤東說,這里我看挺好,就在這里吧。
這樣,定下來了,在20世紀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領導都感覺到了合肥的諸多局限性,有把省會遷到條件較好的沿江城市蕪湖的想法。1958年,毛**利用視察安徽和為新建立的“安徽大學”題校名的機會,以書信的形式向當時的安徽省委**曾希勝明確了他不同意把省會遷到蕪湖的態度!(這封信現雕刻于安徽大學校本部南門背面的墻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