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劇《打龍袍》也是以此為原型的,但是,戲劇里的宋仁宗的母親李妃,卻是歷盡千辛萬苦沒有死的。《貍貓換太子》里劉娥害宋仁宗的母親李妃,純粹是沒了劇情的曲折,吸引觀眾的,能言善辯的李宸妃前面說了,李宮女是一個很機敏的女子,在后宮無子滿朝期盼的環境下,這姑娘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勇敢的賭了一把。
1、朱瞻基母親是怎么死的?
病死的!正統七年十月崩。當大漸,召士奇、溥入,命中官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士奇舉三事。一謂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一謂太宗詔有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遺詔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語甚諄篤。—《明史·列傳一后妃》朱瞻基母親誠孝張皇后,堪稱有明一代后妃中最典型人物,歷經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五朝,一生盡心輔佐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三位皇帝,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被世人譽為“女中堯舜”,
極力周旋,力保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張氏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為世子妃,朱棣在靖難之役后稱帝第二年封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張氏為太子妃。朱高熾雖然聰明好學,生性沉穩,但是他體型肥胖,不善于騎射,朱棣一度想廢掉他改立更像自己對次子朱高煦,張氏一邊安慰丈夫朱高熾,一邊“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最終張氏的孝心打動了朱棣,朱棣因此對徐皇后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
并且張氏生的兒子朱瞻基聰明好學深得朱棣喜歡,朱棣將其立為皇太孫,因為這些,朱棣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朱高熾繼位后,張氏作為皇后,對仁宗治理朝政常常出謀劃策,極力輔佐。明史記載“及立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潛心輔政,輔佐明宣宗朱瞻基,開創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就駕鶴西去,朱瞻基繼位后封母親張氏為皇太后。
此時國內大小事宜都是聽命于張太后裁決,當時仁宗駕崩突然,太子朱瞻基此時還在南京祭陵,漢王朱高煦覬覦帝位已久,預防不測,張太后臨危不亂,先命內閣起草仁宗遺詔傳位朱瞻基以安民心,并且先后派出太監海壽和內閣首輔楊榮前去迎接并保護朱瞻基,才得以逃過朱高煦的半路劫殺。宣宗繼位后,張太后時常不忘教導他如果體恤百姓,同時勉勵老臣們要盡心輔佐宣宗,還不忘告誡娘家人不能干政,
宣宗一朝,在張太后和“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等人的治理下,四海生平,百姓安居樂業,大明國力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創造了仁宣之治。拒絕垂簾,打壓宦官,攝政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死后,因為太子朱祁鎮年幼,朝野傳言張太后要立年長的襄王為帝,老臣們聽聞后趕緊覲見孫太后探聽虛實,張太后遂后召集文武百官,一邊哭一邊指著八歲的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
朱祁鎮繼位后,大臣們以“主少國疑”為由屢番勸阻張太后垂簾聽政,被屢次拒絕,并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意思是不能破壞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后宮不得干政,當務之急是取締一切不要緊的事物。并且經常勉勵英宗朱祁鎮做個好皇帝并且任命英國公張輔、內閣成員楊榮、楊士奇、楊溥、胡瀠為輔政五大臣,張太后極力打壓宦官勢力,時不時把英宗的心腹太監王振召到跟前嚴加訓斥,并且常常過問內閣事務,以防王振專權亂政,所以張太后在世時,王振一直不敢造次。
臨終不忘國事,遺詔一心為大明著想張太后為大明竭盡全力,付出一生,臨終之際還不忘國事,彌留之際召見老臣楊士奇、楊溥,問他們朝廷里還有什么大事兒沒有做的。楊士奇隨即奏上三件事,第一件,為建庶人(建文帝朱允文)撰寫實錄;應解除凡收集方孝孺等人書籍者死的條令,楊士奇的第三條還沒來得及說,張太后就死了。在遺詔中同樣勉勵大臣們好好的輔佐英宗朱祁鎮實行仁政,張太后攝政但不干政,唯一的遺憾是在世時沒有徹底除掉王振,給土木堡之變留下了禍患,
2、宋朝皇后劉娥,是否真的害死了宋仁宗的母親?
這個傳說,是以《貍貓換太子》的戲劇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河南豫劇《打龍袍》也是以此為原型的,但是,戲劇里的宋仁宗的母親李妃,卻是歷盡千辛萬苦沒有死的,在中國的歷史長河里,宋真宗的皇后劉娥,是典型的中國版灰姑娘遇王子,美夢成真而且很是美滿的宮廷劇,公元1032年,“先帝”宋真宗的嬪妃李氏病死,她在真宗時只是一個“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