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在歷史上是一條最難治理的一條河流,它屬于平原區河道,淮河水系發育也不是很好,呈不對稱羽狀水系,北岸支流多,地勢又低洼,每當夏季來臨,突降暴雨,往往山洪暴發,災情最嚴重首當其沖的是北岸的開闊地帶,所以說北岸少城市。至于淮河是不是長江一條支流,這個概念之爭個人覺得不重要。
1、淮河沿岸的城市大多位于淮河南岸,而北岸卻很少,是真的嗎,為什么?
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活動,從事最原始的農耕生產勞動?;春拥靥幹性怨乓詠肀闶潜冶貭幹?,至今還保留著古戰場的遺跡,壽縣西北的古戰場八公山,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鳳陽,從戎于鳳陽,盱眙臨淮的寶積山“歲幣庫”即是宋金劃淮為界,納幣敬貢的最好例證,淮河與世世代代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里位置優越,漕運繁忙,有“九省通衢”小武漢之稱,淮南、蚌埠、淮安與洪澤湖交匯,成了南船北馬交匯之所。
人類的密集活動,引發了人口的集聚,漸漸地形成了城市,如果我們今天細數淮河兩岸的城市不難發現,盱眙、鳳陽、蚌埠、淮南、固始等沿岸的城市大多位于淮河南岸,而北岸卻很少,這是為什么呢?(如下圖)首先南岸多城市有歷史原因,城市有防御功能,淮河做為抗擊外敵入侵一道天然屏障,自然而然要把城市建在南岸,特別是北宋年間,開封城被攻破,金兵南下,宋軍節節敗退,淮河成了最好的防御手段,淮河南岸多駐兵屯扎,服務于軍事,人口慢慢地集聚多形成了城市。
其次,淮河南北岸地形特征有著明顯差異,(如下圖)北岸一馬平川,地勢低洼,海撥較低,目前成了很多蓄洪區,如蒙洼蓄洪區,而南岸地形特征基本屬于大別山山前沉積帶,海撥相對較高,筆者用谷歌地圖量測海撥高程,淮南市南分布著低矮的山地丘陵,沿河岸東西向延伸,最高海撥145米?;春又鞲傻篮?0米左右,岸北海撥多在20-28米之間的開闊地帶,
盱眙、風陽、蚌埠、壽縣、固始也是如此,平均海拔高出北岸20米以上,這些城市多分布在河流的二級階地以上,有利于躲避淮河洪水泛濫的沖擊。第三,淮河在歷史上是一條最難治理的一條河流,它屬于平原區河道,淮河水系發育也不是很好,呈不對稱羽狀水系,北岸支流多,地勢又低洼,每當夏季來臨,突降暴雨,往往山洪暴發,災情最嚴重首當其沖的是北岸的開闊地帶,所以說北岸少城市,
另外淮河沒有一個”好鄰居“,黃河南下奪淮,歷史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黃河奪汴入淮,泗州城遭滅頂之災,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徹底被泥沙埋沒。成為中國惟一一個災難性古城遺址,被稱為中國的“龐貝古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城市的演化不是一年兩年就完成的,它是在歷史上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之所以今天淮河南多城市,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雙重選擇才保留下來的。
2、從地圖上看,淮河的水有好幾個河道在揚州市內穿過并流入長江,淮河是長江的支流嗎?
這個問題之前回答過類似的,我當時的觀點是官方還是承認淮河是相對獨立的水系的,現在淮河已有專門開挖的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以及廢黃河河道的入海通道了,但仍然要保持淮河從揚州入江的通道,這是黃河南泛以來,人為的歷史產物,也是治淮必須要有的調控手段。為何說淮河的入江水道是人為的歷史產物呢?為阻金兵南下,黃河在1128年被南宋決堤,開啟了黃河奪淮入海的歷史,
由于黃河攜帶泥沙多,易淤積河道,導致黃河、淮河兩水入海通路不暢,水災泛濫,原來低洼零星的小湖由于積水嚴重連成一片,形成了洪澤湖。然后為防洪澤湖水東潰影響到揚州,明朝人開始修建高家堰,同時潘家馴又提出了“束水攻沙”治黃新策略,把高家堰修得高高的,以便有清水沖刷黃河淤積的泥沙。但發現這又會淹沒明祖陵和大運河的漕運,他的繼任者又提出了以洪澤湖為中心進行“分黃導淮”,疏通高郵、寶應湖群水,由芒稻河入江,
至此就開啟了淮河入江的歷史,所以它完全是歷史的產物,由南宋人開啟的魔方,明朝人不得已的治水策略。下圖為洪澤湖調蓄湖水的下泄入江的重要閘口三河閘淮河的入江水道有一點意義不可否認,即減輕了黃泛區防洪壓力和保障了大運河運輸,所以后續治水者都加強了淮河入江水道治理,到了道光年間,入江水道共有6條河,即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新河、淮揚運河(即里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