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改名為黃山的三十多年,徽州文化毀了大半。多年前,小平同志登黃山,發表黃山談話,并說“要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黃山要成為最富的地方”,經濟落后的徽州地區迎來了一次大變革,為了打好黃山的旅游牌,將徽州改名為黃山,而這時的人們看到了改名帶來的福利,卻沒有想到改名給徽州的沉重的打擊——現在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有多少知道家鄉的繁榮文化與深厚底蘊。
1、為什么徽州改名為黃山了?
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徽州地區改為地級黃山市,原徽州六縣之一的績溪則劃歸給宣城。現在黃山市的轄區,大致相當于原徽州府的歙、黟、休寧、祁門四縣,盡管現在黃山市還有一個“徽州區”,但是其轄區也只是原來歙縣的幾個鄉鎮,并不能等同于曾經的徽州。可以說并不僅僅是改名字,也更改了轄區,這這并非是毫無根據的。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許多地方為了使旅游可以帶動經濟,紛紛將歷史悠久的行政地名改為轄區內的知名景區名,徽州改黃山是典型的例子,當時面臨同樣境遇的還有湖南省的大庸市改為張家界市,四川南坪縣改為九寨溝縣。其實一個地區的風景名勝地知名度提高,并不一定要依靠景區名代替行政名,曾經,明代的大文豪湯顯祖就在其《游黃山白岳不果》中寫道:“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其中,白岳是歙縣另一個名勝地齊云山,其中的“黃”就指的是黃山,可見那時候黃山已十分知名。不過改名字這件事也體現了一定的時代氣息,明清兩代的大部分時間,安徽的省會都在安慶,安慶和徽州、池州、寧國等府在長江流域,所以當時安徽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南部。出于戰略考慮,新中國成立后,處于江淮之間的合肥轉而成為省會,
在文化上的影響就是淮河流域的文化似乎占了主流。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其實相差實在不小,曾經就有一個段子,說晚年胡適曾經滯留在紐約,當時合肥籍的唐德剛成為了他的入門弟子,唐德剛之后在自己的書里面曾經提到過,合肥的飲食、民風以及語言風俗其實與胡適的故鄉徽州績溪有很大的不同,而胡適對他則常常提到“我們家鄉”。
2、黃山真會改名回“徽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