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韓美軍既是韓國的保護神,也是韓國人心中的毒瘤。韓國建國以后,美國軍隊就留在韓國,韓國剛剛建國,懼怕北朝鮮武力收復,于是韓國與美國就簽署美韓安保協議,駐韓美軍就成了韓國的保護神,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血緣姓氏根源,韓國只能喝敬酒,不能喝罰酒,不聽話于美國后果不堪設想,其實擺脫美國也是韓國人心中的夢想。
1、韓國為什么那么聽美國的話?
韓國脫離朝鮮,獨立建國是美國幫助打下的江山,美國就是韓國的大恩人,沒有美國的幫助,哪來的韓國。韓國建國以后,美國軍隊就留在韓國,韓國剛剛建國,懼怕北朝鮮武力收復,于是韓國與美國就簽署美韓安保協議,駐韓美軍就成了韓國的保護神,駐韓美軍既是韓國的保護神,也是韓國人心中的毒瘤。作戰時,韓國本國事指揮權交由美軍總司令負責,冷戰時,美軍士兵又頻繁出來猥瑣韓國婦女,韓國也是敢怒不敢言,
最主要韓國沒有了軍權,不能正常管理國政,稍有違背美國政府的意圖,都會被駐韓美軍以投機方式發動本國軍事政變,曾有兩任總統因此及早下臺。韓國的軍事及裝備需要美國幫扶,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美國,只要違背美國,就會受到軍事制裁、經濟制裁和外交制裁,于是韓國積極配合美國并成為盟友,并每年極不情愿配合聯合軍演。韓國只能喝敬酒,不能喝罰酒,不聽話于美國后果不堪設想,其實擺脫美國也是韓國人心中的夢想,
2、韓國人為什么用漢字起名字?
我認為,韓國用漢字起名字,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一、從“難”姓之謎看,韓國姓名與中國姓名學有關根據袁義達(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的一項研究課題中發現,在河南發現四個姓“難”(讀音作nìng)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后,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中國,
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血緣姓氏根源。經考證,難姓氏單一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吐難氏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鮮卑族吐難氏,亦稱土難氏,為鮮卑拓拔部中的一個小部落。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并遷都洛陽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中,吐難氏部族民眾分改為漢字單姓難氏、山氏,
其中的難氏一族后來隨鮮卑族北遷至東北地區,其居住的松花江當時也曾一度改名為“難江”。隨后,這些難氏的鮮卑族繼續向北遷徙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縣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時期的古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古代鮮卑族官員的事跡,他的名字就叫作“難樓”,其后裔子孫在武陟一帶生息繁衍。今武陟縣有四個難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難”,
難姓的發現,可以窺見中韓兩國姓名學文化的源頭以及傳承。二、從姓名學起源看,中國姓名學是“回鍋肉”姓名學淵源于我國古代諸多先賢的哲學思想,是我國的國粹,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姓名學就如同“高山流水”,因取名需要高深的易理知識,故只能在當時的上層社會流傳,蘇東坡說:“世間唯名實不可欺”。嚴復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諸先賢都道出了姓名對人的重要性。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也”,在《說》一書中,訓義“名”為“命”,“名自命也”。18世紀末,日本學者將我國姓名學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并命名為“圣學”,以后又傳入新加坡、韓國、香港等漢字文化圈,再返回傳入中國內地,與中國古代五行取名法相結合,而形成現在的姓名學,
漢語在韓國,曾一度被禁止過。二戰爆發后,朝鮮半島出現分裂,冷戰時期,南韓北韓兩國相繼建立,在高昂的民族精神的催駛下,為了表現自己民族的獨立和勝利,韓國政府下達政策要求廢除了漢字,開始使用韓文,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非常容易實現的目標,畢竟韓國人民已經使用了漢字幾千年,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韓國剛經歷戰爭,想要迅速完成轉變,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