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民族傳統節日和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侗族琵琶的介紹,侗族琵琶是由琴頭、琴桿、弦軸、共鳴箱和弦構成的,侗族的小鼓有哪些特色,演奏時,左手提攜皮帶或繩圈,右手執棰敲擊,是侗族民間樂隊中主要的節奏樂器,,侗族的小鼓,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榕江、從江等地,是一件極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樂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彈的是什么樂器,是琵琶。
琴體用一整塊樟木、桑木、杉木或硬雜木制作,當地多使用叫作“香秀雪”的木材制成,規格尺寸不一,全長65厘米~85厘米。共鳴箱呈長方形、倒梯形或倒桃形,蒙以桐木或杉木面板,板面中部兩側多開有兩個圓形音孔,琴箱長18厘米~24厘米、面寬14.5厘米~18.5厘米、厚4厘米~6厘米。琴頭扁而寬,上部較大,呈扁鏟形,長11厘米~15厘米,頂端朝上或后仰,中間開有長方形弦槽,兩側多設有三個或四個木制弦軸,少有五軸者。琴桿較窄而長,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但釘有低矮的金屬標記或拴有把位細線。后經改革的中琵琶,琴桿設有品位。面板中下部置有竹或木制橋形琴馬,下方設有竹、木或金屬制縛弦,張有三至五條尼龍弦、絲弦或鋼絲弦
是琵琶。侗語稱bicbac,是由弦鼗發展來的彈撥樂器,形狀與漢族使用的三弦相似,有大、中、小三種類型,主要用以說唱敘事歌的伴奏。琵琶多用杉木、梓木或松木制成。一般由彈唱者自己制作,用牛角片撥彈,通常有4根弦。由于樂器大小不一,因此在音色、音區和定弦等方面都大不相同
侗族琵琶是由琴頭、琴桿、弦軸、共鳴箱和弦構成的。在各地區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種。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悅耳。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撥片彈奏.它除了獨奏、合奏外,還可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極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樂器
4、侗族的小鼓有哪些特色?侗族的小鼓,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榕江、從江等地。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圓形,鼓腰向外微拱,兩面蒙以牛皮,皮面周邊用三排銅釘固定,鼓面直徑22厘米、鼓高6厘米,鼓框外表無漆飾,在鼓的一側釘置一段皮帶,上串一個小繩圈。演奏時,左手提攜皮帶或繩圈,右手執棰敲擊,是侗族民間樂隊中主要的節奏樂器,它常和嗩吶、小鑼和鈸等樂器一起合奏,用于六月六踩歌堂和民間婚喪喜慶等活動。彝族的小鼓:彝族的小鼓,又稱團鼓,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南華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松木或核桃木挖空制成,呈扁圓形,兩端蒙以羊皮為面,皮的四周邊緣用大帽鐵釘固定,鼓面直徑22厘米、鼓高11厘米。鼓框兩側置小鼓環、系鼓繩,鼓棰木制,棰長18厘米,棰頭包布。演奏時,奏者坐奏,將鼓置于兩腿間,雙手執棰擊奏,是民間吹打樂隊中的節奏樂器,它常和嗩吶、鑼、镲等樂器一起合奏,用于民族傳統節日和民間婚喪喜慶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