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廣東人低調,其實是根據廣東人的生活習性總結出來的。在廣州生活了二十多年,認識很多廣東的朋友,默默想想,這些認識的廣東人的確很低調,沒有幾個高調的人,全國的網友是認同廣東這些優點的,廣東自古都是以家族聚居的形式生活的,至少大部分地區是這樣,這與長江以北的地區是不同的。
1、感覺廣東人很低調,是不是這樣的?為什么?
在廣州生活了二十多年,認識很多廣東的朋友,默默想想,這些認識的廣東人的確很低調,沒有幾個高調的人。有一次同學聚會,一個同學的老公是當地有名的地產商,可是開車帶我們看看他開發的小區,沒有一句自我炫耀的話,也沒有一絲洋洋自得的樣子,雖然我是個窮鬼,其他同學雖然小有產業,但距離他們的財產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當然不是說廣東沒有暴發戶,沒有調子很高的人,但總的來說,相對而言,這個判斷應該還是可以成立的。究其原因,我想這跟廣東的地理、生產方式和歷史文化大概關系密切,首先,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地少人多,水稻一年三熟,其他無論種香蕉還是甘蔗,都必須付出很大的勞動力和精力,廣東海岸線很長,海邊的人謀生更是看天吃飯,生死不由自主,加上臺風每每肆虐海岸,廣東人又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地方,財富可能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艱苦的勞作,培養了人刻苦耐勞樸實的性格,看天吃飯,則形成了禍福無定,尊祖敬神的傳統,其次,廣東自古都是以家族聚居的形式生活的,至少大部分地區是這樣,這與長江以北的地區是不同的。家族生活長幼尊卑有序,建筑也多是以家族為中心的建筑方式,不論是珠三角的大屋,還是潮汕成排的建筑,或客家人的圍屋、土樓莫不如是,
注重禮儀也成了這里的文化傳統。再次,廣東是中國近代工商業最早發源的地方,海外關系復雜,反而是對于權力相對疏離,商業講究和氣生財,人與人的關系也相對平等,奇怪的是,在民風低調的同時,廣東民風自古彪悍,所以,輕易不要高調,以免遭到意外之災。離中心遠,比較少權力的保護,人也會少一重傲慢,只是隨意想想,不一定就對。
2、廣東人為何那么低調?是有什么原因嗎?
因為我們廣東位于邊陲之地,古代百越之一南越部落,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朝廷位于北方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重北輕南的朝廷對于我們山高皇帝遠的邊陲當然也就沒有什么可觀的歷史記載了。僅有的記載,幾乎沒什么存在感,秦征百越后,漢朝建立。《史記》卷九七陸賈列傳記載:陸賈從中原的文化觀念出發批評趙佗反天性,棄冠帶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
陸生至,尉他(趙他即趙佗,曾為南越尉,所以稱為“尉他”)魋結(同“椎髻”,即束扎起一小撮像椎狀的發髻)箕距(雙腿張開前伸兩膝微曲而坐,是一種不拘禮節、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漢文帝時期,南越王自稱皇帝,漢朝派使者責備,南越王給漢王朝回信,此回信據《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記載言,南越王趙佗上書漢文帝,自稱“蠻夷大長”;曰:“蠻夷中西有西甌,其眾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越,其眾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
老夫故敢妄竊帝號,聊以自娛。”《漢書南蠻傳》的記載,直到東漢,嶺南人口仍舊以百越為主,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百越征氏姐妹。凡交阯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后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唐朝陳元光南征雷萬興、藍奉高,宋朝狄青南征儂智高,幾乎貫穿整個明朝的藤峽盜亂也就是從秦征百越,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到明朝,我們嶺南存在感都不強,
3、為什么廣東的富豪都那么低調?
廣東人低調務實不攀比!廣東人從小養成勤勞樸實,節約的風俗習慣。這里的小孩,不管是有錢沒錢的,初中三年級有的就開始打暑假工了,這里不管是土豪還是一般的打工仔,他們去飯店吃飯,剩下的菜都會打包回家,養成了這種不浪費的風俗習慣。包括彩禮錢,過年的紅包都是意思意思,再有就是很多富豪本身就是白手起家,辛苦才換來今天成就,知道財富來之不易,知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