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羅非魚經越南傳入我國廣西。羅非魚已成為世界性的主要養殖魚類,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夠生長,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絕大部分羅非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羅非魚1條,食鹽適量、蔥、姜、蒸魚豉油、植物油適量。
1、羅非魚是哪來的,和鯽魚有關系嗎?
“羅非魚”指的是莫桑比克口孵非鯽,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慈鯛科、口孵非鯽屬的一種魚類。現在“羅非魚”一詞已經成了慈鯛科非鯽屬(Tilapia)和口孵非鯽屬(Oreochromis)多種魚類及其雜交后代的泛稱,英文統稱為Tilapia,莫桑比克口孵非鯽為代表的羅非魚原產于非洲,因為長得像我們熟悉的鯽魚,所以傳入我國的時候得了個非洲鯽魚的別稱。
其實,它屬于慈鯛科而非鯉科,所以分類學上和鯽魚相去甚遠,除了非洲鯽魚,羅非魚還有很多別名,譬如福壽魚、吳郭魚、越南魚等等,香港人管它叫金山鯽,臺灣人叫它臺灣鯛。拋開別名不說,“羅非魚”這個名字本身就有些讓人困惑,它是從何而來呢?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羅非魚經越南傳入我國廣西,羅非魚在越南語中寫作Cár?phi,Cá是魚的意思,r?phi即“鱸非”,所以音譯的“羅非”兩字也就是“非洲鱸”的意思。
Cár?phi連起來就是“非洲鱸魚”,指代非洲產的鱸形目羅非魚非常合適,所以羅非魚和鯽魚的關系僅僅是因為看著有點像,兩者在分類學上關系較遠。鯽魚,也叫鮒魚,鯉形目鯉科鯽屬常見的一種淡水魚。原產于亞歐大陸的江河湖泊,不僅是我國最重要的食用魚,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魚類之一,因為耐低溫耐低氧超耐糙的特性,早已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廣泛人工養殖,繁殖季節前后的春末和秋末時最肥美。
2、羅非魚好吃嗎?口感如何?
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非鯽、越南魚、南洋鯽等,現在它是世界水產業的重點科研培養的淡水養殖魚類,且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鹽份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淺水中,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夠生長,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
絕大部分羅非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羅非魚的肉味鮮美,肉質細嫩,無論是紅燒還是清烹,味道俱佳。尼羅羅非魚經測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質20.5克,脂肪6.93克,熱量148千卡,鈣70毫克,鈉50毫克,磷37毫克,鐵1毫克,維生素B10.1毫克,維生素B20.12毫克,羅非魚已成為世界性的主要養殖魚類。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吃魚的,但是魚腥味處理不好容易影響食欲,所有一般都是紅燒、糖醋或者烤魚,尤其喜歡紅燒。糖醋羅非魚食材:羅非魚一條,小蔥、大蔥、生姜適量,番茄醬3大勺、醋4勺、生抽1勺、料酒2勺、白糖2勺、鹽1勺做法:羅非魚一條,去掉內臟,把魚鰭也一并剪掉;洗凈后,控干水分,用鹽、胡椒粉抹遍魚身,然后碼蔥姜絲腌制10分鐘;鍋里倒入油,燒至7、8成熱(冒煙后1、2分鐘),手提魚尾將魚滑入鍋中;轉小火慢慢煎熟,先不要急著翻面,輕輕晃動鍋子,魚能在鍋中滑動,說明一面煎好了,然后小心翻面(注意兜住魚尾,別把尾巴翻斷了),繼續小火煎另一面,至金黃;待魚全部煎熟后,盛出擺在盤內;取一個碗,加入番茄醬三勺、醋4勺、生抽一勺、白糖2勺、鹽一勺,兌成糖醋汁兒;生姜剁成細末,放入調好的糖醋汁中;剛煎魚的鍋,將多余的油倒出,留少許底油,將蔥姜煸出香味;將糖醋汁倒入,小火熬煮;放入料酒2勺,轉大火,煮開。
(如果太稀,可以勾點水淀粉);撒入小蔥粒兒,糖醋汁就做好了,迅速澆到魚身上即可,清蒸羅非魚食材:羅非魚1條,食鹽適量、蔥、姜、蒸魚豉油、植物油適量。做法:把魚處理好,回到家在魚腹處斜切劃幾刀,兩邊魚背處各劃一刀備用;蒸鍋水開后,把處理好的魚放在蒸鍋中,表面放幾片姜蒸10分鐘;蒸好后把多余的水份控出;把小蔥碎和姜碎放在蒸好的魚表面;炒鍋放植物油,適當比炒菜的多些,油熱后把熱菜澆在魚表面;根據口味在魚表面淋上蒸魚豉油,表面放香菜裝飾,出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