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說是秦滅周后,九鼎均進入秦國,但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九鼎便不知道哪里去了。這種說法很早就有了,顧頡剛就做了這方面的研究,大禹是哪里人的這個問題,將會有更加明確的答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理由,文王生于東夷,大禹生于西羌,世殊而地絕,法合而度同。
1、大禹鑄造九鼎,秦朝時搬往秦國,突然都不見了,到底去哪里了?
關于九鼎的下落,最近上映的歷史大劇《大秦賦》第四集中,秦昭襄王晚期,出兵周朝,嬴異人從周赧王處將九鼎運回秦國,途徑泗水,將豫州鼎落入泗水,其余八鼎均運回秦國,放在太廟處。此種說法符合張守節《史記正義》: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也有說是秦滅周后,九鼎均進入秦國,但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九鼎便不知道哪里去了。
然而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路過彭城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試著打撈九鼎,但是沒有成功。“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在我國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王權,關于九鼎,歷來是夏、商、周三朝王權的象征,我們都知道,九鼎的來源是夏朝時期,大禹治水后,將天下分為九州,將九州的風情地貌、名山大川刻在鼎上,并將九鼎分別取名為“揚州鼎”、“荊州鼎”、“梁州鼎”、“徐州鼎”、“豫州鼎”、“雍州鼎”、“青州鼎”、“兗州鼎”、“冀州鼎”,并陳列在王室宗廟之中,隨著夏、商、周三朝政權的更迭,九鼎始終是象征著王權、象征著江山社稷。
東周時期,周朝不斷衰弱,各諸侯國紛紛覬覦王權,凡有心者,皆拿九鼎來試探,楚莊王時期,曾問鼎的輕重,秦武王時,率兵直入洛陽,同任鄙、孟賁等大力士舉鼎,最終因舉鼎而亡,其弟嬴稷即位,是為秦昭襄王,秦取九鼎,此時的周朝已經名存實亡,等到秦莊襄王時,東西周皆歸秦所有,歸曾經這個為周朝養馬的部族。關于九鼎的下落,最終是個迷,后來的武則天、宋徽宗皆重新建造過九鼎,
2、大禹到底是哪里人?
大禹的出生在哪?大家聽沒聽說過禹生四川,禹生西羌的傳說。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說一說這是不是真的?其實這種說法很早就有了,顧頡剛就做了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都熟悉的《史記》就肖這方面的記載?;蛟粬|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集解》引皇甫謐的話說,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
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義》也說,禹生于茂州汶川縣,皆西羌。當然這里,皇甫謐的話是有錯的,講這話的不是孟子,而是陸賈。《新語術事》上說:文王生于東夷,大禹生于西羌,世殊而地絕,法合而度同,《新語》是漢高祖時的作品,《挾書令》還沒有解除,所以這話一定是始于先秦的。司馬遷的話也是由此而來的,禹生石紐說,出于《蜀王本紀》《華陽國志》。
前者是根據的蜀人世傳,所以這種說法是蜀地流行的傳說,不過,卻是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的。我們知道,黃帝是先秦幾個王朝的共同的始祖,夏商周還有虞,這被稱作四代。虞夏是昌意,商周是玄囂,而昌意,居若水,在南方。這在《大戴禮記》是有記載的,另外,如《山海經》《紀年》《世本》《史記》《帝王世紀》《水經》也有類似的記載。
說,昌意在若水,而顓頊也是出生于若水,所以這不是蜀人獨有的說法,是公認的,這在《華陽國志》里說的最清楚。正是根據上述說法,章太炎說,黃帝葬于橋山,地在秦隴,而頊嚳皆自蜀土入帝中國,在《華陽國志》中說,昌意娶蜀山氏女?!堵肥贰氛J為,蜀山就是成都,而蜀山氏女在茂,就是汶川所在的茂州,再有蜀國國君最早的蠶叢,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就是今天的松潘玉壘山。
而這些地點都與石紐不遠,相信這不是巧合,也絕非偶然。下面我們說說石紐其實這里羌人并不是最早的土著,《后漢書西南夷傳》漢代時,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六夷在汶山郡的西部;九氐在長江發源地的前氐道;七羌在白馬嶺一帶,羌族是在漢代以前從黃河上游的賜支河曲遷徙到岷江上游的。從周到秦統治岷江上游各族的主要是蠶叢所建的蜀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