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國城市排行榜2020gdp
有很多的排行榜,側重點各不相同。以GDP排名如下:
“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于2021年5月21日在北京出爐。榜單顯示,2020年,中國百強城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81萬億元,占全國GDP(101.60萬億元)的70.68%,百強城市儼然是中國經濟的主戰場。
其中,北京、上海高居前兩位,綜合分值分別為94.72和90.31。位居第三至第十位的依次是深圳(82.14)、廣州(80.36)、杭州(77.27)、南京(76.91)、蘇州(74.52)、成都(72.23)、武漢(70.55)和無錫(67.40)。
2. 全國城市排行榜2022gdp
大同之大勝在底蘊,經濟之差趨于現實。
大同曾幾何時,大同的山西第二城是名副其實的第二城,無論經濟、市區面積、綜合實力皆是如此。然而隨著能源經濟的衰弱,隨著耿拆拆的離去,大同往日的榮光逐漸暗淡。
在沒有新興經濟形成新老交替的情況下,其煤炭等支柱產業也走向了下坡路。經濟第二城的交椅拱手相讓。其實有相似問題的還有太原,但太原畢竟是省會,會把更優質的資源以及招商引資布局與此。因此太原保留了競爭力,而大同的經濟則開始落寞。
2019年各地GDP數據出爐之后,大同的經濟增速幾乎可以對標太原,然而成績并沒有像網友預期的那樣反超晉城,依然排在第八位。GDP規模從八十年代相當于太原的近七成,到如今只有太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省內經濟競爭力逐步走弱。
反觀長治、運城、呂梁等,曾經在省內幾乎是沒有任何實力跟大同叫板的,但如今隨著經濟體量的反超,這些城市取代大同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極。
但為什么大同依然是第二大城市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同在設市初期就是以山西第二大城市來建造的,城區規模布局以及城區人口都要高于太原以外的其他城市。之后耿拆拆在大同大興土木、擴張市區,大同的建成區面積快速增長,人口城區化也進一步提升。
因此大同雖然經濟沒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但城市規模、城區人口規模以及醫療、交通、教育等領域依然是穩居山西第二。只要底蘊尚在,未來重回第二依然指日可待。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山西除太原以外的其他城市GDP規模差距都不大。相比于東部城市動輒幾千億的差距,山西各市只有幾百億的差距,大同雖然第八,但是與第二名的長治也只有300億的距離。如果能夠在接下來幾年找對發展方向、找到新的產業支柱,抹平300億的差距并非難事??纯磪瘟旱脑隽堪桑荒昃陀薪賰|的規模,因此山西各市之間的座次變化真的是每年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大同重回第二依然有希望。
3. 全國城市排行榜生育率
第七次人口普查出爐了,河北省總人口7461萬人,較2010年底的7185萬,增長276萬人,增幅3.84%.
保定和石家莊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石家莊1124萬,比10年底增長108萬人,增幅10.63%
廊坊增幅最大25.23%.從436萬增長到546萬。
邢臺增加1萬人,從710萬到了711萬,增長0.18個百分點
張家口,承德,衡水負增長,分別減少23萬、12萬、13萬。
大城市的資源聚集效應顯著,北京吸引了張家口,承德人口外流,其他省份進京人員在廊坊居住人口增多。
4. 全國城市排行榜2021綜合實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報告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對全國291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進行排序。其中上海、深圳和香港位列經濟競爭力前三強,香港、深圳和臺北位列可持續競爭力前三強。
2021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排行榜顯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無錫位列榜單前十強,與上年排序基本沒有太大改變。綜合經濟競爭力“南高北低、南升北降”的趨勢依舊延續。
在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行榜中,香港、深圳、臺北、上海、北京、廣州、武漢、蘇州、南京、廈門位列榜單前十強。其中深圳表現不俗,分列兩份榜單的第二名,充分展示了深圳各方面的綜合城市競爭力。
5. 全國城市排行榜前十名
上海 1237.85平方公里 2428.14萬
2 北京 1469.05平方公里 1865萬
3 重慶 1515.41平方公里 1540.88萬
4 廣州 1324.17平方公里 1352.36萬
5 深圳 960.45平方公里 1343.88萬
6 天津 1151.05平方公里 1303.84萬
7 東莞 1194.31平方公里 956.08萬
8 武漢 812.39平方公里 934.7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