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江津石佛寺
石佛寺遺址
石佛寺遺址位于重慶江津區主城對岸高家坪寨前的半山腰。
遺址規模宏大、遺存類型豐富、保存較好,集摩崖造像、寺廟建筑、僧人墓葬等于一體,特別是將自然山勢和天然落石有機組合到寺廟建筑中,并以天然落石為軸線的布局結構,是一種獨特的寺廟建筑格局,這在中國寺廟遺址中是罕見的,是西南山地古代建筑技術和建筑規劃的杰作。
遺址中的摩崖造像與單體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臨寺訪古,歷史的梵唱于天地間隱約,千年的禪音在歲月里依稀。
九、巫溪大寧鹽場
大寧鹽場遺址
巫溪大寧鹽場遺址是一處擁有兩千多年制鹽歷史的工業遺址,由龍君廟遺址、一車間制鹽遺址、二車間制鹽遺址、三車間制鹽遺址、秦家老屋、鹽大使署遺址、供銷社舊址、鹽工俱樂部、吳王廟遺址、橋頭溪碼頭、大寧河古鹽道(寧廠段)等80余處文物構成。文物本體分布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以上。
它的具體位置在巫溪縣寧廠鎮衡家澗社區和鹽泉社區,地處后溪河狹長的南北兩岸坡地上,起于后溪河與大寧河交匯處的接官亭,沿后溪河朔流而上至黃泥溪止,基本呈東西向帶狀分布。
遺址于后溪河口渡口形成縣境內南北向的交通干道節點,在大寧河口交匯處南岸接往南至巫溪縣城的棧道及古道,北岸接北至陜西鎮坪、湖北竹縣的古道。
十、渝中區老鼓樓衙署
老鼓樓衙署遺址
本遺址位于重慶都市核心圈內,具體位置在渝中區望龍門街道巴縣衙門片區,背依金碧山,面朝長江。是重慶主城到現在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考古價值最高的衙署遺址。
其中的高臺建筑遺跡為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在重慶主持軍政時期衙署遺址組成部分,老鼓樓衙署遺址能夠在城市中心位置歷經近八百年風雨保存至今,在全國范圍內極為罕見,對研究重慶城市沿革變遷、宋代營造技術及宋蒙(元)戰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老鼓樓衙署遺址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通過對這十大古遺址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大部分遺址均與宋元戰爭相關,“巴人尚武”,“蜀相巴將”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特別是合川釣魚城,在崖山之變,南宋滅亡的背景下依然抗爭不止,讓擲鞭斷流的蒙古大軍徒呼奈何,踏遍歐亞的滾滾鐵蹄就此頓足。
這些遺址,收納的是一個民族不屈的氣節,彪炳千秋。朝代可以更迭,而她的脊梁從來淵恃如山,萬世難折。
記住它們,并倍加珍惜地保護它們。當然,適當的時候,也該去瞻仰它們。
9. 南川區衛星地圖全圖下載
南川區隸屬重慶市,位于重慶市南部,地處渝、黔兩省(直轄市)交匯點,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渝黔區域合作先行區、重慶特色工業基地、重慶大都市區的生態后花園。[1]東南與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正安縣、桐梓縣接壤,東北與武隆區為鄰,北接涪陵區,西連巴南區、綦江區。
南川區介于東經106°54′~107°27′,北緯28°46′~29°30′之間;幅員面積2602平方千米[29],轄3個街道、29個鎮、2個鄉,[2]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呈東南向西北傾斜,境內海拔340米—2251米(城區海拔550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川區常住人口為572362人。[28]
2602平方公里。 南川區歷史悠久,春秋時為巴國屬地,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始由巴縣分出獨立設隆化縣(以城西永隆山得名)。南川之名始于元世祖時期。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以南川之名名其發源縣。境內金佛山(國家5A景區)被譽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素有“北有峨眉、南有金佛,東朝普陀、西拜金佛”之說。[3]
南川地處重慶二環與三環之間,屬于重慶“一小時經濟圈”,距重慶主城區僅1小時車程,境內有渝湘高速公路、南道高速公路、南萬高速公路、南涪高速、南兩高速公路和萬南鐵路、南涪鐵路等“五高、二鐵”。[4][5][3][6]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
10. 南川衛星高清地圖
這個你可以下載一個地圖打開搜一下就知道了
11. 南川區城市地圖
中國地圖上,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38個行政區縣(自治縣),有26個區(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開州區、梁平區、武隆區);12個縣(自治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