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就業和人才中心待遇
1、我市2021年度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生育保險繳費基數上下限核定(含補繳歷年社會保險費)工作中使用的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73978元/年(6165 元/月)。
2、重慶地區2020年的社平工資為7155元,該數據將在2021年全年進行使用,同時,也會影響到社保基數的上線和下線,社保上線為社平工資的300%,即21465元;社保下線為社平工資的60%,即4293元。
2. 重慶市本土人才的待遇
碩士畢業人才補貼一般是每個月一千元,
3. 重慶市就業和人才中心
信息工程學院經過30多年的發展,開設有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軟件技術、云計算等8個專業,其中計算機網絡技術是國家、重慶市重點建設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是重慶市骨干專業,信息安全與管理、智能控制技術是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緊缺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500余人。隨著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進一步推動,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領域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信息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期。
一、師資隊伍和專業建設
信息工程學院是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9個二級學院之一,現有教師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3人,博士6人,研究生導師1名,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1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1人,獲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2人、校級教學名師3人,專兼職教師均具備1年以上相關行業工程實踐經歷。現有市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建成國家重點專業2個;重慶市在線課程2門,校級在線課成10門;在建重慶市骨干專業2個;建成校企產學合作中心1個,對外技術服務中心1個;建成教育部——中興通訊ICT行業創新基地1個,重慶市眾創空間1個,重慶市高校眾創空間1個,中科院“數據服務與軟件開發實驗班”4個。榮獲全國煤炭行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重慶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18年,我院各專業有138名學生參加了63項技能大賽,獲得國家級技能比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省部級技能比賽獲獎19項。
二、人才培養目標
信息工程學院以培養“技術能力強、項目能力強、創新意識強”的“三強”高素質計算機類應用技術人才為目標,以學校、企業、科研院所“三融合”為教學基礎,匯集三方優質項目資源,搭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真實工程項目為紐帶的“教育教學、工程應用、創新創業”三大平臺,以崗位能力為核心,遵循計算機類人才培養規律,注重文化傳承和個性化發展,設計并實施了基礎技術、工程應用、創新創業“三階段”課程體系,圓滿實現了對學生進階式的培養目標。
近年來,我院同學在技能大賽的各個賽場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國家級比賽二等獎7個,三等獎8個,省部級一等獎18個,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近百人。我院有14名同學因獲得國家技能大賽二等獎免試進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
三、人才培養模式
以校企深度融合為依托,開展“企業主導、學校主體、師生參與、校內實施”的高校人才培養新機制及科研新模式。2015年,學院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教育部—中興通訊ICT行業創新基地合作協議》,成立了中興通訊信息學院,實施多元主體辦學,成為重慶市混合所有制辦學示范性項目。引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聯合辦學,成立了“數據服務與軟件開發實驗班”,提出“三方共贏、項目協作、協同育人”的軟件技術人才培養理念,建立了軟件工程與領域應用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優化了實踐教學培養方案,把實踐及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學生能夠適應軟件技術行業需求。
以智云眾創空間為平臺,成功孵化了5個工作室,分別為AC廣告工作室、佳博軟件工作室、IROBOTCON工作室、蛙圃美客工作室、創杰科技有限公司,年盈利200余萬。智云眾創空間被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重慶市眾創空間,被重慶市教委授予重慶市高校眾創空間,且已獲得政府資助110萬。
以導師制為抓手,對學生實施分層培養,大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擇業方向選擇學業導師,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個性化培養,促進了學生早成才、快成才、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