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直轄
解放后,重慶作為西南軍政委員會的首府,第一次直轄,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革命家主政大西南,為重慶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國初期修建了成渝鐵路,1952年7月1日通車。這條鐵路既拉動經濟,至今仍是重慶的經濟大動脈之一,在修建過程中,還發現了“紫陽人”,引起文化界轟動。
計劃單列
1983年2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永川地區,并入重慶。在老重慶基礎上,增加了永川、江津、璧山、大足、銅梁、合川、榮昌、潼南八縣,區域擴展為“9區12縣”。同月,重慶計劃單列,中央的定位是:“(重慶)以相當于一個省的經濟管理權利,由市直接承擔完成國家計劃和上繳財政的責任。”
重慶直轄
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原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并入重慶;6月18日,直轄掛牌,全市區域擴展到8.2萬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國內生產總值1350億元。隨著長江經濟帶開發、三峽工程建設和百萬移民遷建,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慶被推到了國家現代化建設重大戰略的交匯點。
重慶歷史景點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位于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于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筑物之一。建筑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杰作,以其非凡的建筑藝術蜚聲中外。
湖廣會館
于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又名禹王廟。抗戰時為軍用203倉庫,現為重慶市商業儲運倉庫。由于長期以來遭受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大山門被拆毀,殿堂房舍毀壞嚴重。大殿坐北向南,原為歇山式屋頂,現已改為普通屋頂,抬梁式屋架。
磁器口古鎮
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接童家橋,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區3公里。磁器口古鎮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馬鞍山踞其中,左邊金碧山,右邊鳳凰山,三山遙望。鳳凰、清水雙溪瀠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
通遠門
三千年巴渝文化,留存至今的歷史文化遺跡有多少?對城墻文化而言,重慶古城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600年滄桑變遷,如今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現在墻體被補修,還恢復了城墻上的箭垛,還通遠門以冷兵器時代的特色。城墻頂上還有三座浮雕,敘述了三個與通遠門相關的筑城、守城、攻城歷史故事。
巴蔓子墓
俗稱“將軍墳”,坐落在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渝海大廈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負一樓)墓地為拱形石洞,面積約20平方米。墓由石條砌成六角形,棱高約1米。頂為圓形,以三合灰封砌。正面嵌青峽石碑,現存墓碑為民國初榮縣但懋辛題,曰“東周巴將軍蔓子之墓”。
釣魚城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于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饑饉,釣魚城由此而得名。
大足石刻
位于中國直轄市重慶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九區167公里,有74處5萬余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巴蜀古文化中心
巴蜀古文化中心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到南岸區的主干道左側一葫蘆狀淺谷中,占地4600平方米。其建筑古樸、典雅、別致,樓、臺、館、榭全部置于水面。所展示的人文景觀,除民俗、建筑外,還反映了古文化、民間工藝和生產技術,自有一番特色。
建文峰
位于重慶市巴南區南泉鎮,山腳便是重慶著名的休閑度假勝地——南溫泉與花溪河。建文峰景色宜人,植物資源豐富。建文峰海拔504米,是南泉鎮的最高峰。建文峰聞名還因為那兒曾是解放重慶的主戰場——“南泉之戰”遺址,也是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
黃山陪都遺跡
位于重慶市南岸區黃山。為現存規模最大、環境風貌保存較好的一處陪都抗戰遺跡。民國28年(1939)夏,在此修筑官邸,黃山因此成為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的決策中心。
重慶民間藝術
綦江農民版畫: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再拓印而成的純手工之作
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