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就是武漢人早年間在外營生,戶外吃早飯。熱干面是武漢人最喜愛的早點之一,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了武漢的標志,熱干面之于武漢人,大概就像小籠包之于上海人、過橋米線之于云南人,已經(jīng)成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自己一家人吃飯,還是說吃早飯,有很多到外地或者國外很長世間的武漢人表示,回到武漢最想念的就是熱干面,對這種美食的深厚感情可見一斑。
1、為什么武漢人可以一連幾天早餐都吃熱干面卻從來不覺得膩?
謝謝邀請。熱干面是武漢人最喜愛的早點之一,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了武漢的標志,可以說每個武漢人都是吃著熱干面長大的,無論從感情上還是習(xí)慣上,都已經(jīng)完全把熱干面融入到生活中去了。有很多到外地或者國外很長世間的武漢人表示,回到武漢最想念的就是熱干面,對這種美食的深厚感情可見一斑,熱干面之于武漢人,大概就像小籠包之于上海人、過橋米線之于云南人,已經(jīng)成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
從另一個方面說,熱干面的一大特色是配料豐富,有酸豆角、蘿卜丁、榨菜丁、蝦皮、香菜、花生碎、辣椒、醋等等,據(jù)說最多的有十幾種呢,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口味和搭配,再者,熱干面雖然看起來就是燙一下就出鍋,但燙的時間長短、包括前期處理的面弄得筋不筋道,都對成品的口感有不同的影響。更不用說熱干面的靈魂——芝麻醬,醬本身是稠是稀、是濃是淡,吃的時候加多加少,攪拌多長時間,出來的口感也都不一樣。
2、武漢為什么叫吃早餐“過早”?
過早就是武漢人早年間在外營生,戶外吃早飯,縱觀全國,武漢的早餐氛圍在全國那肯定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武漢的過早文化最早起源于武漢的碼頭文化,因為武漢早年間水運系統(tǒng)發(fā)達,有很多碼頭,在碼頭上干活的工人很多。碼頭上的活天沒亮就要開始上貨、卸貨,干的都是體力活,要補充高熱量,所以我們常見的武漢過早的食物就是比較重油高熱量的東西。
比如說熱干面,豆皮,面窩等油炸類食物,都能很好的補充熱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些食品做的快,吃的也快。工人們工作一般都是計件制,多勞多得,幾分鐘就能吃完解決戰(zhàn)斗。方便工人們迅速的投入工作,賺取酬勞,這種飲食習(xí)慣文化流傳下來,就有了現(xiàn)在的樣子。清早在武漢的街頭處處可以看見手端著一碗熱干面邊走邊吃的人,吃完之后馬上就開始投入到一天的工作當(dāng)中。
3、武漢人把吃早點叫過早,過早的品種豐富多樣,可以做到一個月不重樣,你喜歡武漢嗎?
感謝“昨日狂飲三千杯”邀請,既然邀請我回答,說些個人的真實感受,希望武漢的朋友別介意啊。此前曾經(jīng)去過幾次武漢,待的時間都不長,有一次還是夏天去的,熱的夠嗆,夏天去到武漢的感覺就是兩個字“悶”、“熱”,有種在蒸籠里面的錯覺,恨不得整天待在空調(diào)房間里不出門,跟武漢一樣,我們貴州這邊很多城市同樣也把吃早點叫做過早,應(yīng)該說貴州這邊過早的品種沒有武漢那么豐富,大家最習(xí)慣的就是各種米粉、面條什么的,所以我們自己也開玩笑說這是“粉面人生”;另外貴州這邊的口味跟武漢還是有些區(qū)別,相比之下更接近川渝一些,對于吃辣更為喜歡,不辣或者不太辣的美食都感覺差點意思。
可能是因為口味不太一樣的原因吧,對于武漢的美食,留下的印象也不多,就一個熱干面還比較不錯,第一次去的時候還買了一些那種方便裝的帶回來,只不過家里人不怎么吃得慣,最后還是我自己吃的,所以后來再去也不往回帶了,個人對于武漢這個城市的感受比較中性,還真的沒有什么特別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念頭。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玩的地方比較多,有東湖、黃陂木蘭、黃鶴樓等,有機會或者順路的情況下肯定還會去的,只不過以后再去的話,除非是出差,否則一定是選春秋兩季去,
4、為什么湖北人吃早餐,要叫過早?其他地方還有什么叫法?
謝邀!吃早餐叫過早,可能是湖北很多地方的叫法。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不過一般情況下,自己一家人吃飯,還是說吃早飯,什么情況下叫過早呢?在早些年,至少從我記事的時候起,往往是家里來了稀客,小住幾日,早上主人弄上油條,雞蛋,米花,糯米酒,檔次更高點的可能還有買來的酥餅點心之類。總是滿滿一大碗端上桌子,讓客人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