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武漢人,聽不懂黃陂話,估計,這類武漢人,不是武漢、甚至不是武漢周邊縣市的人,而是居住武漢時間不久的居民。提到武漢人,很多外地人都會說武漢人素質不高,很兇,排外,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很多沒在武漢生活過,或者僅僅是接觸了幾個武漢人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1、你認識的武漢人是怎么樣的?
提到武漢人,很多外地人都會說武漢人素質不高,很兇,排外,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很多沒在武漢生活過,或者僅僅是接觸了幾個武漢人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武漢人到底怎么樣,誰都沒辦法全面的評價,1.“武漢人很兇”?武漢方言屬于西南官話,沒有翹舌音,使得語音過于裸漏,沒有修飾,導致語氣聽起來十分兇狠,再加上武漢人嗓門大,說話好像吼叫,所以剛來武漢的人是十分接受不了的,會覺得這里民風彪悍彪悍,好相處。
這個我只能說,武漢話聽起來是兇,但是大家說話的態度卻是和藹的,習慣就好了,現在新一代的武漢人說方言的慢慢變少了,很多小孩已經不會說武漢話了,其實這也是一種悲哀。2.“市民素質低”?很多人說武漢的老一輩喜歡罵人,進地鐵上公交不排隊,瞧不起外地人,只能說哪里都有這種人,作為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素質本身就參差不齊,不是誰都有那么好的教養,生活在底層的人民在文明建設方面是會差一些,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武漢人的素質肯定會越來越高,
2、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3、在武漢,江夏人為何聽不懂黃陂話,不都是武漢口音嗎?
我就是武漢人,對于黃陂話,絲毫沒有聽力障礙,可以這么說,黃陂話早就融入武漢話之中,應該不存在武漢人聽不懂黃陂話的問題,在武漢,黃陂話,蔡甸話,孝感話,等等,與武漢周邊縣市的話語,作為武漢人,應該都是能聽懂的,要說比較聽不懂的,只有大冶話。假如說,武漢人,聽不懂黃陂話,估計,這類武漢人,不是武漢、甚至不是武漢周邊縣市的人,而是居住武漢時間不久的居民,
4、為什么感覺湖北襄陽人口音與河南人口音相像?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湖北襄陽人,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外地人一般都會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就是襄陽人和河南人用方言交流也是無障礙的。所以在千里之外的廣州和北京,很多襄陽人和河南人對話后都會親熱的喊老鄉,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是因為地域接近的原因。襄陽地屬鄂西北,與河南南陽接壤,襄樊跟河南交界,襄樊話有一個俗稱叫“二河南腔”,
河南湖北都屬于華中地區,兩地交流也比較多。據說抗日戰爭時期互有移民,口音相近很正常。其實作為一個襄陽人,還是很容易分清楚河南話和襄陽話的,襄陽話應該屬于西南官話。這種劃分主要基于一些關鍵特征,比如入聲派分和平翹舌以及很多方言詞等特征跟西南官話特征類似,或許襄陽話就是方言過渡的一個典型。既有河南話特征,又帶有西南官話的典型特點,外人聽來就不好區分了,
怎么分清楚襄陽話和河南話南陽話區分平翹舌,襄陽話不區分平翹舌。襄陽人跟對南方鼻音很重,南陽跟隨北方,對前鼻音后鼻音區分很清楚,襄陽人吃念詞,這是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的原因,襄陽語調沒有河南話硬,河南話抑揚頓挫,語調下沉,語氣較硬,襄陽話比較飄輕,語調略微上揚。襄陽話后面有彈舌音,這一點與荊門荊州當陽很相似,也就是楚文化核心區的地方基本都有彈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