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人眼中,南京的文化底蘊,明清輝煌的文化,在華夏篇章中,夠重重的書寫一筆。六百多年的南京明孝陵墓室,孫中山先生安葬的中山陵寢墓,每天都有上萬名游客游覽,游客們的天下為公行動,有力地回擊這些坊間謬論,南京的茂盛綠蔭,北京是無法倫比的,北京的首都沿用了70周年,南京民國首都使用僅21年。
1、在北京人眼中,南京是一座什么樣的城市?
南京,也是中華歷史上首都之一,之不過守都時間,不如北京。北京的首都沿用了70周年,南京民國首都使用僅21年,北京用城磚砌的是長城,南京用城磚壘的是城墻。北京的長城名氣再大,不如南京三十多公里城墻,在世界磚墻文化上排名第一,在北京旅游是看人頭,去南京旅游是看墳墓。六百多年的南京明孝陵墓室,孫中山先生安葬的中山陵寢墓,每天都有上萬名游客游覽,游客們的天下為公行動,有力地回擊這些坊間謬論,
南京的茂盛綠蔭,北京是無法倫比的。南京緊鄰長江之邊,豐富的水資源儲存,使用,北京是很難超越的,在北京人眼中,南京的文化底蘊,明清輝煌的文化,在華夏篇章中,夠重重的書寫一筆。尤其從是民國,到解放后的發展史上,無時不在傳承博愛之美,遵循道義包容,北京,南京,都不是十全十美,超脫完美的城市,兩個城市也就失去了比較的意義。
2、有人說在六十年代,二塊錢就能吃大餐,當時的物價有多低?
不滿你說,我是過來人,我想信這個人說的話一點兒都不假,都是大實話,那個時候的二塊錢,最少相當于現在的200塊錢,下館子的話應該可以點上四個葷菜六素菜,2包大紅鷹香煙,5斤黃酒等,滿滿一大桌子,比農村紅白喜事擺酒席還要好,說實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面值只有拾捌元捌角捌分。
最大的面值是紙幣,分別是10元、5元、2元、1元,五角、2角、1角,硬幣分別是5分、2分、1分,是18.88元,當時的物價低的讓人不敢想信,社員在生產隊干一天10個工分,計人民0.07分,那時大米1角3分7厘一斤,豬肉6角5分錢一斤。那時農民窮,單靠生產隊分配的那點糧食家家戶戶基本上都不夠吃,像我們山區的農民,沒辦法只好上山砍柴挑到蘭溪城里去買。
那時100斤柴火可賣3角錢,早上在縣城吃碗豬血豆腐只要2分錢,吃一碗陽春面只需5分錢,余下的錢還可以買1斤半大米,家里的孩子她媽還等著我的米下鍋,那時錢是一分一分串起來用的,沒有一個農民會花2塊錢下館子吃大餐。如果真是這樣,2塊錢一家人真可以到蘭溪奎元館美美的吃上一餐,那時飯店一碗米飯只要2兩糧票再貼2分錢,花4兩糧票4分錢應該可以做飽鬼了。
那時物價真的很便宜,雞蛋可以換鹽,一盒火柴只要2分錢,普通農民家庭10錢就可以過一個大年,那時去外婆拜年,壓歲錢只有2分,沒有紅包袋,外婆只是用紅紙包著遞給我。回想那個時候,真是一分錢當二分用,一粒米飯掉在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吃掉,不是過年過節碗里見不到豬肉,即使物價再低農民還是舍不得吃,說實話,過去物價再低我都不留戀,現在雖說物價上漲,可農民住的、吃的、穿的樣樣都有,我感到真的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