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地地名的由來安徽安徽簡稱皖。你知道多少關于安徽城市、鄉鎮、鄉村的地名由來、傳首先看一下幾張安徽的地圖;安徽的地理和地貌比較豐富,從地質上安徽被淮河和長江分割成為三個自然區位,安徽的地名和和留來很多是根據地理區位而得名的,下面我們羅列一下。
1、你知道多少關于安徽城市、鄉鎮、鄉村的地名由來和傳說嗎?
你知道多少關于安徽城市、鄉鎮、鄉村的地名由來、傳說?謝謝邀請,我來簡單羅列一下安徽16個地市縣的由來:首先看一下幾張安徽的地圖;安徽的地理和地貌比較豐富,從地質上安徽被淮河和長江分割成為三個自然區位。皖北是大面積平原,皖中是平原和山脈組成的丘陵地帶,皖南是高山峻嶺的山區,安徽的地名和和留來很多是根據地理區位而得名的,下面我們羅列一下:安徽各地地名的由來安徽安徽簡稱皖。
在我國東南,長江下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撫駐所安慶府(今安慶市)和所轄徽州府(今歙縣)首字命名。清置安徽省,簡稱皖,本是安慶府的別稱,系春秋時皖國和兩漢皖縣故址而得名。合肥市合肥市:在安徽省中部,漢置合肥縣。應劭曰:夏水出城文東南,至此與淮合,故曰合肥,酈道元云:按水派別無合注之理,“蓋夏水暴長,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據《通鑒地理通釋》:淮水與肥水合,故曰合肥,案《爾雅》:“歸異出同為肥。”謂所出同所歸異也,肥水出縣西南,紫蓬山、施水在縣東,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風臺縣西北,1949年設市。長豐縣:在合肥市北,1964年置長豐縣,因此縣大部分原系壽縣東部地區,歷史上曾是壽縣的長豐鄉,故名。肥東縣:在合肥市東部,
1949年以原合肥縣東部地區置肥東縣。因在合肥之東,故名,肥西縣:在合肥市西南。1948年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廬江縣:在合肥市南。隋置廬江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廬江蓋因舊郡而名。”巢湖市:在合肥市東南,唐置巢縣。因古巢國為名,1983年改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淮南市淮南市:在安徽省中北部,
1951年設淮南市。因在淮河南岸,故名,鳳臺縣:在安徽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設縣。據《鳳臺縣志》:“以縣北之鳳凰山,名縣曰風臺,”據《清一統志》:鳳凰臺“在壽州城南門之左,相傳嘗有鳳凰至,因名”壽縣:在合肥市西北。戰國時為壽春邑,秦置壽春縣,晉武帝時以避鄭后諱改為壽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置壽州,
1912年改壽縣。一說據《新唐書》:“鄭、汴,陳、蔡、穎為壽星分”,因系壽星分野,故曰壽縣。一說到“長壽”意命名,淮北市淮北市:在安徽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為淮北市。因地處淮河北,與淮南相對,故名,濉溪縣:在安徽北部。1950年置濉溪縣,以濉溪而得名,蕪湖市蕪湖市、縣:在合肥東南。漢初置蕪湖縣,
1949年設蕪湖市。據《太平寰宇記》:蕪湖:“在蕪湖側,以其地卑,蓄水濘深,而生蕪藻,故曰蕪湖,因此名縣,”南陵縣:在安徽東南。晉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縣,南陵,本漢縣名,在關中,屬京兆尹。東晉僑置于江南,隋統一后,沿用僑置縣名。繁昌縣:在合肥東南,東晉僑置繁昌縣于此。縣因繁陽亭而得名,無為縣:在合肥市東南。
宋淳化初年建無為軍,熙寧三年(1070年)置無為縣,據《太平寰宇記》:“無為軍本廬州巢縣之無為鎮,曹操征孫權,筑城于此。攻吳無功,因號無為”,銅陵市銅陵市、縣:在安徽中南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銅陵縣,因銅官山為名。1956年設銅官山市,1958年改銅陵市,說因縣境有山產銅,故名銅陵。樅陽縣:在合肥市南,地處長江北岸,
漢置樅陽縣。因古樅陽鎮為名,蚌埠市蚌埠市:在合肥北,1947年設蚌埠市,據李誠《安徽省各縣市名稱考釋》:“《尚書·禹貢》?淮夷蠙珠?蠙系蚌的別名,此蚌出珠,淮夷貢之。相傳古時曾采蚌取珠于蚌埠,船舶聚集之處曰埠頭,亦曰步頭,蚌埠舊屬鳳陽縣,稱蚌埠集,亦曰蚌步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懷遠縣:在合肥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