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話卻最喜歡用“哉”這個詞。一是從講話力度看,上海話硬,蘇州話軟,其中“家生”是典型的蘇州話,這個詞本身有賴以生存的武器或者器具以及本領的意思,蘇州話,俗稱“蘇州閑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軟儂細語”,如淺吟低唱,婉轉動人。
1、上海話和蘇州話有什么區別?互相之間能聽懂嗎?
本人曾在蘇州上大學,后也在上海生活過一段時間,并能夠分別用兩地方言流暢地和本地人交流,所以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兩者盡管都屬于吳語,兩地人用各自方言交流也無障礙,且相互都能聽得懂,但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一是從講話力度看,上海話硬,蘇州話軟。上海話“硬鏘鏘”的,如果聲音一高,有點氣勢逼人,而蘇州話“軟儂細語”,如淺吟低唱,婉轉動人。
二是從講話所用的語氣詞看,上海話多喜歡用“啦”““呀””“”等,比如上海人習慣說“來散勿啦?”(可以嗎或行不行的意思)或者要趕時間會說“我要快點去格呀”,而蘇州話卻最喜歡用“哉”這個詞。我當年上大學乘公交到人民路一個叫飲馬橋的站臺,售票員馬上喊著,“飲馬橋到哉”,至今印象深刻,三是從講話的音調看,上海話用去聲的比較少,而蘇州話用去聲的較多。
比如“飲馬橋到了”這句話,上海話講“到”這個字用的是拼音聲調的上聲,而蘇州話用的則是去聲,四是從講話的習慣用語看,上海話第一人稱是“阿拉”,第二人稱是“儂”,第三人稱是“伊”。蘇州話則分別是偶,倷,哩,還有些日常用語也不一樣,這需要你在一定的語境中,在日常交流中慢慢去體會和掌握,五是從講話的吐字發音看,上海話講話不太講究,而蘇州話好像是從舌尖上發出來的,從牙縫里擠出來一樣。
2、什么話是最正宗的蘇州話?
蘇州話,俗稱“蘇州閑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長期以來蘇州話一直是吳語的代表方言之一,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蘇州話以軟糯著稱,素有“吳儂軟語”之美稱,蘇州話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方言之一,保留很多中古漢語要素,其顯著特征為完整保留中古漢語的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能夠與古代韻書《切韻》、《廣韻》等基本匹配。
3、全國方言最復雜的一個省,江蘇方言,蘇州話最難嗎?
謝謝邀請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自然各地方言眾多,當時看電視節目了解到有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等,方言多的省份應是浙江和福建吧,浙江有部分吳語(跟江蘇南部相同)、楚語、越語,福建有客家、閩南語等。江蘇的方言從北到南有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北部與南部用方言交流會有一定的難度,絕大部分蘇北方言跟普通話還是比較接近的。
蘇南吳語尤以蘇州為代表,特點是“吳儂軟語,軟糯動聽”,當時在蘇州旅游時,聽當地導游全程講解,那軟軟的吳語口音的普通話真是一種聽覺上的享受,導游說:寧肯聽蘇州人吵架,也不聽***講話”,之后反復解釋,并沒有半點地域歧視的意思。事實也是如此,誰不熱愛自己的家鄉?誰不喜歡家鄉的方言?鄉音難改,有的地方的方言都申請申遺了呢,使方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正得到最好的傳承!,
4、《水滸傳》為什么含有蘇州方言?
《水滸傳》水滸傳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它是四大名著當中唯一一部古白話文著作。古白話文跟如今的白話文不完全不一樣,聽起來很多詞匯,讓人覺得很夾生,但是很多情節用蘇州方言讀起來,那就順暢多了,鹽城、興化一代的蘇北人笑而不語。比如“史進又不肯務農,只要尋人使家生,較量槍棒”(第二回),其中“家生”是典型的蘇州話,這個詞本身有賴以生存的武器或者器具以及本領的意思。
蘇州話說被人打了,就叫“吃家生”;表示吃飯家伙,叫“吃飯家生”,鹽城話的在這里面的對應的詞叫“家活”,發音“噶胡”。其實這個本身也是吳語的因素,“家生”和“家活”表達的都是“一家靠這個來生存的意思,再比如“又做這等短命促掐的事”(第四十一回),其中“促掐”就是“促狹”的意思,表示氣量狹窄、刁鉆,但是因為吳方言的發音因素,“掐”其實發“客”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