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銳營建立于清朝乾隆年間,駐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腳下,所以又稱西山銳建營,常規編制2000人左右,主要由八旗滿洲組成。最后,關于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被胤祥殺死的的豐臺大營提督其實也不存在,清朝所有提督中并沒有豐臺大營提督一職,根據《欽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三和三十四卷(兵制)中記載,清軍京城禁衛和駐防分為領侍衛府(內大臣統領)的領侍衛處,驍騎營,前鋒營,防軍營御營向導,圓明園防軍營以及負責衛戍的八旗步軍營,內府三旗槍營及驍騎營(包衣),內府前鋒營,南苑守衛官兵,圓明園內府(包衣)三旗護軍營,盛京內府三旗護營,火器營,健鋭營,虎槍營。
1、清朝的豐臺大營,究竟有多少兵力?
根據《欽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三和三十四卷(兵制)中記載,清軍京城禁衛和駐防分為領侍衛府(內大臣統領)的領侍衛處,驍騎營,前鋒營,防軍營御營向導,圓明園防軍營以及負責衛戍的八旗步軍營,內府三旗槍營及驍騎營(包衣),內府前鋒營,南苑守衛官兵,圓明園內府(包衣)三旗護軍營,盛京內府三旗護營,火器營,健鋭營,虎槍營。
禁軍領侍衛處負責管理皇帝侍衛、親軍,負責保衛皇帝及其近親,守衛皇宮,引導官員覲見,稽查皇宮出入,皇帝出巡,祭祀隨扈保駕,駐扎行宮守衛、戒備等,由滿洲和蒙古人員組成,禁衛軍驍騎營,是禁衛軍的一個組成部分。兵員叫“馬甲”,從滿、蒙旗中每佐領中選拔二十人,漢旗中每佐領中選拔四十二人,滿、蒙、漢馬甲共二萬八千多人,
前鋒營設左右兩翼各設前鋒統領一人,統領之下兩翼(左四旗,右四旗),依次共設前鋒參領八人,委署前鋒參領四人,前鋒侍衛八人,委署前鋒侍衛四人,空銜花翎八人,前鋒校九十六人,空銜前鋒校八人,委補藍翎長八人。前鋒營之兵員,是由八旗滿洲、蒙古每個佐領下選擇勇武強悍者二人充任,清代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大約有八百八十五個佐領,因此全營兵額共應有一千七百七十人左右。
防軍營御營向導,沒有固定的人數,以前鋒統領防軍統領八旗副都統兼任,于八旗前鋒營防軍營內毎旗選防領侍衛四人,前鋒校防軍校前鋒防軍六人佐之,主要任務是皇帝出行前的偵查線路,車駕所經之地的山川,橋梁,險隘等安全保障以駐蹕的營地搭建工作。圓明園護軍營雍正二年(1724)于西郊禁苑周圍建營房八所,主要負責暢春園,圓明園,長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黑龍潭大覺寺等護衛工作,護軍共三千六百三十二人,馬甲三百人,養育兵一千八百二十六人,
護軍缺出,于營內本旗馬甲、養育兵、閑散內選補;馬甲缺出,于養育兵、閑散內選補;養育兵缺出,于閑散內丁口多者酌補。衛戍部隊八旗步軍營駐扎在京城之內,負責守衛京城的安全,隸屬于九門提督管理,負責京城衛戍和治安機關,按地段,分駐防區下設中、南、北、左、右五個巡捕營。按八旗方位駐防,負責城內社會治安,專司緝撲之事,
內務府三旗槍營,清代包衣禁衛軍之一。以鳥槍馬甲編設,分為陳槍營、新槍營,附屬包衣驍騎營,隸總管內務府大臣,陳營兵102名,新營兵498名。缺出,由都虞司官會同該參領傳集應挑之人挑補之,內府前鋒營,又名三旗包衣前鋒營。清八旗兵制之一,乾隆十三年(1748)置。掌習解馬、花馬箭,由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包衣護軍內選充,為三營,每營四十人,設前鋒參領、委署前鋒參領、前鋒校、委署前鋒校(每旗各二人)、藍翎長(每旗四人)領之,而統于各旗之包衣護軍統領。
南苑護軍營,守衛京南皇帝御園南苑,周圍墻垣原有大紅門、小紅門、東紅門、西紅門、南紅門五門,設守衛官五員分守五門,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新增設之鎮國寺門、黃村門、回城門、雙橋門建成,共為九門,遂于大紅門設四品總領章京(后改名總尉)一員總領九門稽查守衛事宜,其余八門各設五品章京(后改名防御)一員分掌各門守衛事宜。
所屬弁兵,大紅門額設領催二名、馬甲十八名,其余八門各設領催一名、馬甲九名;嘉慶九年(1804)七月,改于領催內添設驍騎校二員,仍食領催錢糧,此外,另設門軍三十六名,各給養贍地三十畝,負責稽查各門出入之人總兵力200多名。圓明園內府(包衣)三旗受圓明園護軍營總統大臣統轄,雍正二年(1724)置,每旗設包衣護軍參領、侍衛委署護軍參領、護軍校委署護軍參領各一人,護軍校各三人,護軍各四十人(內委署護軍校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