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12月13日,中華民族恥辱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沁園春?12月13日南京》序,公祭日是紀念我們民族的慘痛教訓,要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而不是僅僅紀念幸存者和逝者,幸存者趙金華老人,12月2日凌晨去世,享年94歲,幸存者陳廣順老人,12月3日凌晨去世,享年94歲。
1、南京大屠殺還有多少幸存者,國家公祭日都出場了么?
先說結論:目前在冊并健在的事件見證者,已經不足百人,并且不斷逝去。寫這個答案,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他們,不要忘記我們的慘痛歷史,公祭日是紀念我們民族的慘痛教訓,要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而不是僅僅紀念幸存者和逝者!兩位南京事件見證者逝去,愿我們銘記歷史,警鐘長鳴!今天,據南京遇難同胞紀念館消息,南京事件中的兩位幸存者趙金華、陳廣順老人,先后在昨天(2018年12月2日)凌晨00:30、今天凌晨01:20去世。
幸存者趙金華老人,12月2日凌晨去世,享年94歲,幸存者陳廣順老人,12月3日凌晨去世,享年94歲。愿兩位老人一路走好,他們的逝去,讓我們再度回憶起80多年前那段慘痛的回憶,一、見證者正逐漸逝去今年以來,已經有20位幸存者相繼離開人世,目前在冊并健在的事件見證者,已經不足百人。他們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南京事件,是九死一生的幸存者,一輩子都背負著那段血與淚的記憶,
見證者的逝去,帶走了來自那個時代最后的真實哀鳴,留下了血的教訓,讓我們認識到和平的可貴。雖然見證者們正在凋零,但歷史終究不會逝去,時光流逝,已經沒有多少見證者能夠證實那段悲慘歷史,卻還有很多人在為銘記那場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奔走。二、銘記歷史是不忘對家國的愛真正的結束,不是死亡,而是被逐漸遺忘的南京事件和今天的我們有什么關系?關系就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安穩成長,有人為這份安穩付出血淚,付出生命,而這段歷史僅僅過去八十年,
在南京遇難同胞紀念館里,有這樣一幅雕塑。當學校的老師向學生們講述這段歷史時,課件中引用了這張照片,學生們卻覺得這個雕塑的動作、表情夸張,不禁嗤嗤笑個不停,臺上的老師被氣得面紅耳赤,憤而摔了課本。老師說:“笑什么?有什么可笑的?這都是歷史,這都是那時候南京的血和淚!”年輕的學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不應該笑,也不明白老師為何出離的憤怒,
更不知道自己如何面對如此沉重的歷史,也不知道這段歷史與他們的關系。這段民族慘痛歷史,給我們留下來的最大教訓,即落后就要挨打,落后者沒有生存的權利,所以學生才要好好學習,為了我們愛著的祖國,我們必須銘記并傳承這段民族的慘痛歷史。長存的不僅是歷史真相,更是對和平的希望與心中不滅的良知,以及在我們血液里流淌的那對同胞、對家國深沉的愛!三、直面苦難,警鐘長鳴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去憎恨,
2、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應該如何讓后輩銘記這段歷史?
說南京大屠殺是國恥之前,首先要意識到它是日本之恥,是人類之恥。南京的老百姓活得堂堂正正,配得上人間一切的美好生活,而那時的日軍已與禽獸無異,以死謝罪前得說句“給人類添麻煩了”。說這是國恥,是恨自己不夠強大,并希望自己能更好的保護老百姓不被野獸傷害。這也是對日軍人性不抱任何希望的表現,然而不要因為日本不認這個恥,客觀上這就不是他的恥了。
他們的“不認”,也是恥的一部分,干完缺德事不以為恥,這是他們骯臟的一種體現,篡改歷史掩蓋事實,讓后人減輕罪孽感,恥上加恥。我從不覺得日本有什么恥文化,道歉鞠躬不過是些小罵大幫忙的技巧,為了掩飾自己最不知恥的事實,才要對小事多鞠躬,甚至可以說,或者說他們對恥的“不認”,反而是對恥的“繼承”。官員的集體拜鬼行為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英國政要想美化罪行時至少說:“不要對殖民史感到恥辱。”美國政要想打白人至上牌的時候說:“那是必要的惡,”而日本對罪行的處理方式是:“沒這回事,”他們一邊在找惡鬼借力,一邊在淡化歷史罪行,而我們要遺忘遇難同胞么?當然不行,最后,我還希望大家注意到,這件事更是全人類的恥辱。這件事過去竟然未有百年之久,世界上某些強國,為了地緣政治上的一己私利,作為交戰國都不好好清算戰犯,還吸納了他在別國人體實驗的數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