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朝鮮和韓國的民族并不叫“朝鮮族”,“朝鮮族”是中國特有的名詞。“朝鮮族”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進行第一次民族大普查時人為創造出來的一個名詞,在此之前并沒有“朝鮮族”這個概念,只有在新中國第一次民族大普查時擁有中國國籍、被劃入了中國朝鮮族的人才叫朝鮮族。
1、鮮卑族和朝鮮族有關系嗎?
沒有關系。從語言和傳承上看,現代朝鮮民族的祖先主要是生活在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辰韓,謀韓三部,三韓的后裔建立了百濟,新羅二國。這正是現代朝鮮,韓國的直系祖先,他們所講的語言,雖然名義上屬于阿爾泰語系,但實際上是比較封閉,與其他阿爾泰語系民族交流較少。也就是說,從語言上看,和其他阿爾泰語系民族沒有什么太接近的,
百濟的統治者并不是當地的土人,而是來自中國東北的扶余人,扶余人屬于肅慎民族的一個支系,和三韓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著。而新羅的王室,確實是三韓的部落首領,樸氏和金氏后裔,新羅一統半島后,三韓各部遍布半島已成定局。隨后即便有后三國時代,王氏高麗,也沒有改變這種定局。至于韓國人和朝鮮人宣傳的高句麗,和新羅,百濟并不是一家,
高句麗的王室,上層精英是來自扶余的部落首領,其統治的人民是肅慎民族的各個部落。他們仿效鮮卑各部以及中原王朝,漢化水平相當高,所講語言與三韓完全不同,在習慣上,高句麗也是把百濟,新羅視為蠻夷。更何況,唐滅高句麗之后,將大量高句麗王族,貴族和平民遷徙到中國內地,高句麗和如今韓國,朝鮮真沒有什么傳承關系。再來看看鮮卑,
鮮卑民族屬于東胡民族的分支,東胡民系的后裔非常廣闊。他們是和肅慎同樣古老的一個民系,東胡滅亡后,鮮卑人一直生活在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的群山森林之中,他們的語言是無可爭議的屬于阿爾泰語系。該語系的蒙古語族就是鮮卑后裔,古代歷史上的蒙古,室韋,契丹確實是鮮卑后裔。而后來的通古斯諸民族,如女真,鄂倫春,赫哲和鮮卑都沒有關系,
2、韓國不是朝鮮族嗎?
“朝鮮族”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進行第一次民族大普查時人為創造出來的一個名詞,在此之前并沒有“朝鮮族”這個概念。民國時期,在中國的朝鮮人一般被分為朝鮮僑民和歸化朝鮮人,主要以是否加入中國籍作為標準,而歸化朝鮮人,后來大多成為了中國的朝鮮族同胞。當然,因為清末和民國時期國籍概念并沒有那么明確,有不少在中國的朝鮮人已經繁衍了二代、甚至數代,但他們并沒有明確加入中國籍,
按理說,這些人都應該算是朝鮮僑民,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早已融入了中國大家庭,部分人甚至早已經操著一口流利的“東北大碴子”,連母語都不太會說了所以,在第一次民族大普查前后,國家對這部分人采取了相當寬松的政策,愿意加入中國籍的就算是中國朝鮮族同胞;愿意回返朝鮮的,中國以禮相待、禮送出境。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彼時回韓國是不可能的,
曾經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趙南起將軍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選擇了中國籍的朝鮮人,他出生于今韓國境內,后來舉家遷徙到了中國東北并在中國東北長大。新中國成立之后,趙將軍放棄了朝鮮和韓國國籍、選擇了中國籍并成長為了中國的高級將領!所以,趙將軍雖然出生在韓國,但必須算中國人!是中國的朝鮮族同胞、而不是韓國人或者朝鮮人,
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人之外,中國朝鮮族還有兩個相對較大的主體:一、很早便定居在中國的朝鮮民族百姓,這些人除了祖籍是高麗或李氏朝鮮之外,基本已經完全融入中國了,所以被劃入了中國朝鮮族。二、清朝八旗中的部分李氏朝鮮裔,清朝的兩次對朝戰爭俘虜和被迫歸附了很多李氏朝鮮人,這些人后來基本都被清朝編入了八旗滿洲的包衣牛錄之中,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乾隆帝的淑嘉皇貴妃、儀親王永璇和成親王永瑆的生母金佳氏。
這些人的后裔在第一次民族大普查時,有部分人被劃入了滿族、有部分依然保留了鮮明朝鮮民族特色的則被劃入了朝鮮族,總而言之,“朝鮮族”是一個“人造”概念,而不是天然概念。只有在新中國第一次民族大普查時擁有中國國籍、被劃入了中國朝鮮族的人才叫朝鮮族,朝鮮、韓國沒有朝鮮族這個概念,眾所周知,朝鮮、韓國都是單一民族國家,除了歸化國民之外,都屬于同一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