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更多的是抗擊病魔的歷史,是抗擊瘟疫的歷史。古代歷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結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來,高溫天氣引發的瘟疫,實際上就是大規模的中暑,進而引發了發熱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易得病,而且傳播速度快,這樣的瘟疫也基本上發生于夏季,這種在大規模爆發的瘟疫,而且也是城市居民為主更是不常見,除了氣候之外,還有就是開封當時是特大人口城市,人口的密度大、流動性也大、居住環境以及生活習慣都是主要原因。
1、歷史上的瘟疫是怎么根治的?
至少在古代從來沒有根治過瘟疫。一些惡性的無法治療的瘟疫,比如天花、霍亂、鼠疫都是靠患者死光,或者命大自愈后,才宣告結束的,至少在現代醫學誕生以前,特別是疫苗和抗生素發明前,這些傳染病多數上都沒有真正的特效藥。所謂的一些傳統醫術,也只是盡量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將氣吊得長一些,增加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的時間,但這些醫術,并不能讓人們阻擋瘟疫致病,更無法消滅產生瘟疫的病菌和病毒。
最早給瘟疫流行帶來根治希望的,還是疫苗的出現,首先,就是中國人為對抗天花發明的“種痘術”。但早期的“種痘術”屬于經驗醫術,缺乏微生物學的理論指導,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都有很多不足,所以,直到牛痘的發現,才讓疫苗技術真正開始成熟起來。包括天花、小兒麻痹等老一輩傳染病的消失,都依賴于現代醫學的發展,還有防疫事業的普及,
2、古朝代的人是怎樣防瘟疫的?
說到瘟疫,人人都是聞風喪膽的,但是不管瘟疫再怎么可怕,我們還是都挺過來了。總的來說,瘟疫是由于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瘟疫放在現在這個時代,有著發達的醫療條件,很好解決,可是古代并沒有如此先進的條件,古人都是如何預防瘟疫的呢?第一種:注重高溫消毒在古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怎樣才能避開瘟疫呢?他在書中說到,得了瘟疫病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鍋蒸過,這樣一家人都不會染上。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李時珍是認為病人的衣服上有著大量的病菌,但是通過大大鍋高溫的蒸煮,可以消滅細菌,這與我們現代消毒的理念不謀而合,第二種:“口罩”隔離事實上,從我們今天的認識來看,瘟疫正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通過飛沫在空中運動,進入人的呼吸道,從而感染人的器官,古代人也正是了解到了這一點,但是古代并沒有基本的條件支持做出現在的“醫用外科口罩”或者是“N95口罩”這種輕巧方便的口罩,但是古人也利用這一原理,做出了類似于養蜂的面紗,效果很一般,但始終是為了防止呼吸感染。
或者有的人也可以用面紗圍住口鼻,以此來達到防護目的,第三: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并且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
3、古代歷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結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來?
謝邀!古代歷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結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來?瘟疫,特指鼠疫,但通常是烈性傳染病的統稱,古代的瘟疫跟今天差不多,多數是由從動物跳到人類的微生物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疾病。古代,沒有疫苗,沒有防疫知識,這些殺人如麻的瘟疫是如何結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好就好在,這個問題就像一把利刃,直刺網上那些“防疫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話。
因為,答案很簡單,四個字:群體免疫,有人說,從來沒有不通過疫苗接種而獲得成功的群體免疫。實際上,恰恰相反,對于任何難以阻斷傳播途徑的瘟疫,不管它如何惡毒,最終都會屈服在人類,包括所有沒有被滅絕的動物種群的腳下,不同的是,建立起群體免疫的代價不同,最慘烈的,人口可能十去七八,十室九空。但是,最終,無論多寡,幸存者中建立起的群體免疫會將微生物阻擋在人群之外,形成一種生態平衡,
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發生新的流行,重新建立新的群體免疫生態平衡。下面,我們不妨從有所記載的歐洲歷史上的一些著名瘟疫加以說明,查士丁尼鼠疫這是由耶爾森菌引起,于公元541年在拜占庭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引發鼠疫大流行,據信,鼠疫桿菌是從被征服的埃及進貢的糧食中的老鼠帶到君士坦丁堡的,這場鼠疫導致了君士坦丁堡的滅頂,據傳當地很少有人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