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失守,關羽敗亡,對劉備集團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沉痛的。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從戰略上關羽鎮守的荊州位居上游,始終對處于下游的東吳保持著極大的威脅,奪回荊州東吳便可以控制三峽以東直到長江下游的整個戰略板塊,荊州這塊重地是蜀國北上伐魏的重要路徑,在關羽還沒去鎮守時,則是由劉表鎮守的。
1、劉備最后白帝城托孤的直接原因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所造成的嗎?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直接原因是夷陵之戰失敗后,悲憤交加導致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關羽大意失荊州只能算是間接原因,劉備在稱帝后,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了伐吳之戰,這是表面原因。但是更深層的原因是劉備需要重新奪回荊州,因為荊州對蜀漢政權來說太重要了,諸葛亮在為劉備規劃的“隆中對”里就談到過荊州的重要性。
我們看下這句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諸葛亮短短幾句話,就把荊州的戰略地位說的非常明白了,荊州被劉備占據后,早就成為劉備集團的大本營,即使在劉備去了西川,在成都進位漢中王的時候,荊州依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首先荊州四通八達,從荊州出兵省時省力,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蜀國失去了水陸并進,分進合擊的可能,蜀國只能從益州出兵北伐,蜀道難行,十分消耗人力和物力,糧草的供給也受到很大影響,
參考諸葛亮后面歷次北伐,多次因為糧草不濟而撤軍。其次蜀國失去了荊州大片的土地、人口、財政收入、各種戰略資源,也損失了大批人才和軍隊,可惜劉備在伐吳之戰中,初期進展非常順利,東吳節節敗退,這讓劉備的胃口變大了,不單單要奪回荊州,還想趁勢占據東吳。所以劉備放棄了見好就收的正確策略,拒絕孫權的求和,逼得孫權孤注一擲,最后不但沒有收回荊州,反而在夷陵之戰慘敗,蜀國損失慘重,劉備悲憤交加一病不起,最后只能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了,
2、關羽有什么樣的性格缺陷?關羽失去荊州被殺與他的性格關系大嗎?
三國關羽史上以忠義著稱。自追隨劉皇叔后忠貞不二,連曹操都很羨慕,想收歸為己所用,關羽忠義丶勇冠三軍,但有傲上憫下之性格。當初劉備取益州,留下荊州交予諸葛和關張,后來軍師龐統陣亡,來函要諸葛與張飛速來,留下關羽鎮守。諸葛再三關照:北拒曹軍,東和孫權,關羽曾經水淹七軍丶活捉于禁,威震八方,曹操為此還想遷都以避關羽兵鋒。
而孫權想厚交關羽,想與關結成兒女親家,關羽看也不看來函,對使者者:虎女豈嫁犬子!這大大激怒孫權,荊州講好是借與劉備,文的不行行武的,乘關羽北上與曹軍糾纏之際,呂蒙一面上書極力夸獎關羽天下無敵,一面上演白衣渡江,乘虛而入。關羽大意,孤傲,結果陷入呂蒙之計,敗走麥城,三面合圍,援兵遲遲不來,只好向缺口西面而突,結果被絆人仰馬翻,關羽被擒獲,被割下首級,獻于曹操,
3、關羽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關云長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本文作者為珀爾修斯之弓,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關羽,字云長,河東解良人,被后世尊為武圣人,節義無雙,人稱關公而不名。在小說家筆下,更是忠勇無敵,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歸天。《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答案是否定的,
赤壁之戰后,劉備占據荊州江南四郡,又從東吳那里借來了南郡,實力從赤壁之戰前的不到兩萬殘兵敗將發展到了六萬多精兵強將。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統領駐守各郡,可謂兵強馬壯,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領數萬軍隊入西川,和劉璋翻臉后又調諸葛亮張飛趙云率軍入川,留關羽守荊州。此時關羽手下再無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兵力也只剩下約兩萬人,駐守在南北一千華里,東西五百華里的荊州地區,
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關云長親自駐守之外,其余各郡并沒有很強的守御力量。事實歷史上是孫權在得知劉備取得益州后,就要求歸還荊州,被劉備耍賴拒絕后,孫權直接派官員去接收荊州南部的三郡,結果被關羽全部趕走,孫權大怒之下,直接派呂蒙攻取三郡,劉備知道消息后,率領五萬大軍出西川下公安,派關羽率領三萬軍隊在長沙西北的益陽和魯肅呂蒙率領的吳軍對峙,企圖奪回南部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