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查到有這么一段記載,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建造洛陽。當他們來到泉州時,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洛陽”,當時想法是,作為養老房,一要有電梯,二要出門方便,最好離公交地鐵站近,三要方便購物和就醫,四要有活動休閑的地方。
1、西周為什么準備建都洛陽,洛陽好在哪里?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查到有這么一段記載,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建造洛陽。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將營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郟鄏,卜曰:“傳世三十,歷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興工營筑,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也。”周公又營成周,
2、泉州洛陽橋和洛陽有什么關系?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橋,名為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么卻叫洛陽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座橋的故事,一、洛陽橋的得名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郊10公里處。北宋皇祐年間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近4年,是我國著名的巨型海港梁式多孔大石橋,開創了在海港建設大石橋的先河,
洛陽橋(今福建泉州)洛陽橋初建時全橋長834米,寬7米,有500個石雕護欄、28只石獅子、9座石塔,46個橋墩,47個橋孔。全都是由花崗巖筑成,鋪設橋面的石板長10米,寬1米,重達10000公斤,是福建省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之一,茅以升稱贊其為“福建橋梁中的狀元”,與趙州橋、盧溝橋、潮州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那么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很早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唐朝初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時常發生,不少中原人南遷。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多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這些南遷的人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發展生產,當他們來到泉州時,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洛陽”。
二、洛陽橋與泉州洛陽橋地處泉州城東北洛陽江口,是福建與廣東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廈門、福州往來的必經之地,是東南沿海的通衢之地,現在仍是廈門、泉州、莆田、福州往來的必經之地。在修橋之前,人們一直靠以渡船往來江上,但是春夏季節,雨水上漲,加上海水漲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難以計數。宋代,泉州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泉州港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的交通條件也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為了適應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的需求,順應海外貿易迅速發展的趨勢,在泉州知府蔡襄的號召下,當地商民集資1400萬兩白銀興建了這座跨海大橋,實現“長虹臥波人爭越,閩海四洲變通途”的愿望。洛陽橋畔的蔡襄像洛陽橋的建造過程異常艱苦,主要是因為洛陽江在連江接海之處,深受海水侵蝕之苦,橋基必須特別堅固,防止海潮侵蝕,
洛陽橋對世界橋梁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做出了三大貢獻。第一,造橋工匠們創造了一種新型橋基——筏形基礎,筏形橋基是指人們先沿著橋的中軸線拋入江中大量石塊,然后延伸出一定寬度,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這種橋墩被認為是橋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洛陽橋的橋基寬度約25米,長度500余米。第二,當地人民發明了種牡蠣加固橋基的辦法,
開始拋下去的巨石非常散亂,連接度差,石塊間空隙不一,在這樣的橋基上建橋必然不穩固。牡蠣是在當地比較常見的海產軟體貝殼,具有固著性,它的殼可以附生在巖礁或者其它的牡蠣殼上,繁殖能力很強,以牡蠣固基就是利用牡蠣的這種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來松散的石堤膠結成牢固的整體,防止基石被潮水沖走,這種以牡蠣加固橋基的辦法,是世界上率先將生物學運用于橋梁建筑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