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參觀黃埔軍校時,正值陳賡大將誕辰110周年。黃埔軍校(即陸軍軍官學校)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是中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廣州黃埔,人們也稱之為“黃埔軍校”,如果簡單以合辦的前六期來定義黃埔軍校,未免太狹隘,黃埔軍校培養了許多在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
1、廣州的黃埔軍校怎么樣?
不同意上面的答案。黃埔是革命的黃埔!是抗日的黃埔!不管前六期,還是遷臺前的后幾十期,本質上是革命的,是抗日的!如果簡單以合辦的前六期來定義黃埔軍校,未免太狹隘!站立于國家、民族的高度:黃埔軍校師為國家的獨立,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犧牲是無可否認的。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中,黃埔師生犧牲了二十七萬左右,幾乎等同于一個南京大屠殺!試問:誰可以否認他們!,
2、到廣州,參看黃埔軍校旅游如何走?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宿舍。位于現在的廣州黃埔區軍校路170號大院,據廣州高鐵站約35公里(乘坐地鐵5號線-S10航線可到達),據白云機場約70公里(乘坐地鐵3號北延線-3號線-5號線-S10航線可到達,打車需150元左右),黃埔軍校(即陸軍軍官學校)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是中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廣州黃埔,人們也稱之為“黃埔軍校”。
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里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干,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如今的黃埔軍校,已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校門前牌坊上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進門后的院子里左右各有一間衛兵室。
據史料載,當年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曾有一副這樣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軍校大門內正面是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墻。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創建初期,孫中山任總理,為最高領導人、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為周恩來)、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總理室,是校總理孫中山辦公及小憩的地方。校長室,為校長蔣中正辦公和小憩的地方。校本部辦公廳,因后在潮州、南寧、長沙、武漢等地建立了分校,故將黃埔軍校成為校本部。教練部,專司學生訓育、教練、射擊、技術、演習、校閱等計劃實施和考核事宜。學生宿舍,如此簡陋的宿舍,也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住在這里,其余學生只能居住在臨時搭建的蘆葦棚子里,睡的是竹子擔起的床鋪。
太平桶,建校初期,校內沒有自來水,管理部每日雇請四五十位挑夫從江邊擔水倒入大木桶內,以供使用。由于同時可作消防水用,故稱之為“太平桶”,每一進房前都配備了幾只這樣的大木桶,我們參觀黃埔軍校時,正值陳賡大將誕辰110周年。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陳賡大將的生平展覽,陳賡大將當年曾和蔣先云、賀衷寒一同被稱為“黃埔三杰”,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中最為突出的三個人物。
他也是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他親自創建了新中國的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即后來的哈軍工),并擔任第一任校長兼政委。黃埔軍校培養了許多在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十大元帥中也有數人出自于此,如葉劍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聶榮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徐向前(黃埔一期學員)、林彪(四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