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廣東話,題主的意思應該指的是“粵語”吧。有并不是說廣西的白話廣東人聽不懂,很多是聽得懂的,歷史上廣西的一部分也曾屬于湛江,例如南寧白話和湛江白話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其他一些地方的土白話認真聽也是很容易聽懂的,在這里我要強調一點的是,其實廣東和廣西本身講白話的族群就都是廣府人,都是不同朝代不同時期從中原一帶遷徙過來的,所以多多少少語音語調會有一定的差異和不同但是都是不難懂的。
1、地方方言是如何產生的?就比如廣東的粵語,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形成粵語這樣的語言?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的,而其余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后來,北方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于是逐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于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匯、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
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中國古代語言從時期上來分,差異很大,所以爭議也很多,。
2、唐朝人說的是廣東話嗎?
這里的廣東話,題主的意思應該指的是“粵語”吧,答案是:唐朝人說的不是廣東話,但跟粵語有聯系。大地理館寫的一篇“粵語發展簡史”,供您參考:有學者將粵語視為保留了“秦音”“漢音”“唐音”的漢語活化石,甚至認為,粵語的主要來源,恰恰是古代中國最早的普通話——雅言,秦人曾將山東六國的降卒、流浪者、贅婿、商人征發到嶺南,參加屯墾,并與當地土著糅合雜居。
不過,在秦末漢初,南越國時期,中原的雅言也只在北方移民中流行,等到漢武帝徹底平定南越,并正式設立中央管轄的行政區,有了官方駐軍后,嶺南地區與中原在文化、商貿上有了更深入交流。最早,嶺南,及兩廣地區的首府是廣信城,位于今廣西和廣東交界處,靠近南嶺山脈的西江中游,當時背景下,強勢文化是自上而下傳播的,粵語的雛形在首府地區首先婚育,然后向更廣大區域擴散傳播。
秦漢時期,中原閩語土著人雜居想出,相互用混,兩種方言的交融中,形成的是原始古粵語,我們稱為粵語1.0,漢末天下大亂,三國孫吳政權更進一步地經營嶺南,除了北方移民,又有大量來自楚、吳地區的移民,到了東晉十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大移民,帶來了更多不同口音的人群到江南,而江南地區的人,又有人到嶺南充軍、屯墾、任職,這些移民人帶來的方言,為原始粵語帶來更多影響,這一時期中原、江南人帶來的漢語,與古越語再次產生化學反應,對原始粵語產生了較大改變,讓粵語在詞匯、語法、發音上拉近了與中原官話的距離,我們稱其為粵語2.0。
隋朝一統天下,唐朝迎來長期和平盛世,粵語方言有了足夠的時間形成自己的體系,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漢族人口增長迅速,而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在文化上也更加接近后者,受到文化影響較少的山區,仍保持自己的原始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中原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但有獨立詞匯文法的方言,我們稱之為粵語3.0,
唐亡后,燕云地區淪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北方中原和南方形成了五代十國,四分五裂的版圖,是各地方言形成彼此差異的重要因素,南宋時期又有大批移民進入嶺南,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從南宋開始,粵語等南方方言,逐漸與北方地區的方言形成了兩種發展方向,北方中原官話因為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北方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