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洛陽的方言說起來也挺搞笑的。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就是洛陽人,我們說方言都是跟自己的家人或是比較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才說洛陽的方言,洛陽方言太多了今天就給簡單介紹一下,一般細弱的、不結玉米的或是玉米“香蕉穗”(一棵玉米上好多穗棒子的),那樣的秸稈才會更甜。
1、“玉米”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
玉米在我老家魯西北農村一帶叫做“棒子”,也有一部分人叫它“玉米棒子”的,其實相對于玉米的果穗,這叫法還是非常形象的。“嫩棒子”是一道美食我老家屬于平原地帶,作物基本上夏玉米和冬小麥輪作,夏秋季的玉米地,玉米秸稈兩米高,形成一片片漂亮的青紗帳。乳熟期的嫩玉米棒子,可是童年的一道美味零食呢,稍嫩一點的,一般會煮著吃,老一點的,那就烤著吃了,再老到了蠟熟期就沒法這么吃了。
“嫩棒子秸”也是一道零食嫩棒子的秸稈也是農村孩子最愛的一道零食,小時候我們喜歡叫它“甜棒兒”,一般細弱的、不結玉米的或是玉米“香蕉穗”(一棵玉米上好多穗棒子的),那樣的秸稈才會更甜。“棒花”也是不錯的棒花是用老玉米粒兒做的,那是冬天農村孩子的零食之一,棒子粒兒,放上沙土,直接拿鐵鍋炒,炒出來的“棒花”甜甜脆脆的,吃起來很香。
2、你們那里的“紅薯”和“玉米”用你們的方言怎么說?
我們這里的“紅薯”方言叫地瓜,說起地瓜,是農村的老人都忘不了它。我是60后,沒趕上最艱苦挨餓的年頭,趕上了在70年前后農村吃地瓜,那個時候是人民公社大集體領導,地里生產出來的糧食,交了公糧去每家每戶分到剩下的糧食,連每年三分之一時間都不夠吃的,甚至家庭大孩子多的農戶日子過的就更難了,沒辦法大家為了生存,就用地瓜和地瓜曬出來的地瓜干來補,在每年的秋天和冬天基本都是上頓吃地瓜,下頓還是吃地瓜,到春天和夏天才會能吃到地瓜干磨成面,蒸出來的窩窩頭。
3、洛陽本地最土的方言,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說?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就是洛陽人,我們說方言都是跟自己的家人或是比較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才說洛陽的方言,因為我門都能聽得懂。對外人都是說書面語,或是普通話,我們洛陽的方言說起來也挺搞笑的。洛陽方言太多了今天就給簡單介紹一下,秒—沒有木事—沒有事清倒—早上黑底—晚上信球—傻瓜不捉—不知道毛倒人—開玩笑布衫—衣服木—沒有抓類—干嗎墩兒—凳子不老蓋兒—膝蓋帶勁—舒服獨孤眼兒—一個人司跟—一起低腦—頭死慌—累弄啥里—你干嘛那死鬼—討厭次瓜—笨蛋磕兒臺—臺階做桌—吃喜酒各婁兒—碗今前本兒—今天上午今后本兒—今天下午后晌—下午夜黑—昨天晚上加司—厲害毛子—廁所,衛生間喝湯秒—吃飯沒操氣—生氣外線—外面火燒饃—燒餅里閣老—里屋協貨—喊日馬chua—差勁灶火—廚房次馬虎—眼屎胳肢窩—腋窩不搶會中—不行芫荽—香菜秦俏—辣椒洋柿子—西紅柿窩瓜—南瓜玉蜀黍—玉米太多太多了,有的書上,詞典上都查不到。
4、焦作各縣方言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跟河南話差那么多呢?
焦作各縣的方言是在中原官話的基礎上,與山西方言相互影響而來的,明朝初年,焦作地區也幾乎變成無人區,朱元璋接受戶部郎中劉九皋的建議,就近將山西居民遷到這里墾殖,恢復農業生產。洪武年間,三次將山西平陽府的民眾遷居到此,并以河內為中心,設置懷慶府,下轄濟源、孟縣、溫縣、修武、武陟、河內、原武、陽武,原武、陽武后來于民國合并成原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