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雖然秦國敗了,但是,秦始皇他爹異人卻趁亂和呂不韋逃回了秦國,這算是無意之間的收獲了。最終,信陵君在隱士侯贏的幫助下,竊得兵符,幫主趙國解了邯鄲之圍,使趙國邯鄲之戰取得了勝利,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為什么次年能在邯鄲之戰中大勝秦國,公元前259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
1、邯鄲之戰推遲秦統一30年,你贊成嗎?
個人不贊成這個說法,邯鄲之戰對秦國并沒有造成傷筋動骨的傷害,傷亡30萬的說法也值得商榷。對于秦國在邯鄲之戰中遭受的損失,史書中并沒有明確的說法,我們可以結合此戰前后秦國的表現來加以分析,我們都知道,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全殲趙軍主力45萬人,但秦軍自身也損失慘重,當事人白起曾在兩年后說:“秦雖勝于長平,士卒死傷過半,國內空”,當時他說這番話的目的,是為了拒絕秦昭襄王讓自己去邯鄲前線替代王陵。
結合當時的情形推測,他的這一論斷可信度頗高,畢竟這是與國君之間的交流,不可能信口開河,而據史學界的一致估算,長平之戰中秦軍能將趙軍包圍,加上后來秦王征調了1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趕赴前線,當時秦軍的總數量應該不下于六十萬;按照這一概念,那秦國在長平受傷、喪命的應接近30萬?我們打個對折,就當15萬好了。而在公元前259年底發起的邯鄲之戰中,對于秦軍的處境,各類史料記載如下:《資治通鑒》中說到,“王龁解邯鄲圍走,鄭安平將二萬人降趙”,主將王龁率領秦軍主力撤退,偏將鄭安平(范雎的親信)率2萬人投降;《史記·秦本紀》則更詳細:“龁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余,
”即王龁攻打邯鄲未遂,撤退到汾城駐軍兩個多月;《史記·趙世家》中的說法也差不多:“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秦人解圍而去??梢姡剀姷闹髁Ξ敃r應當是解圍而撤了,如果真是損失了30萬,那幾乎是喪失了秦軍的主力,接下來不大可能發起什么攻勢才對;但實際上,其后的秦軍仍舊繼續對外猛攻,并且仍舊占據優勢:王龁休整了兩個月后,立即對魏趙聯軍發起了主動進攻: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
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即:王龁攻打魏軍,斬首六千,魏、楚聯軍兩萬多人被追至黃河中淹死;緊接著攻打汾城、拔取寧新中,并將寧新中改名為安陽。公元前256年,秦國將軍摎伐韓,占領陽城、負黍,斬首四萬;其后攻打趙國,奪得二十多個縣,斬首九萬,其后,西周天子計劃糾結各諸侯國攻秦,卻被將軍摎先下手為強,西周滅亡,權利的象征物:九鼎也被秦國繳獲。
到了公元前543年,各諸侯國被秦昭襄王打到害怕:“天下來賓,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即:各諸侯國都來表示歸順,魏國動作最慢,直接被將軍摎暴揍,韓王親自入朝覲見秦王;魏國則表示交出政權,一切聽命于秦。結論:秦軍邯鄲之戰雖敗,但主力并未被傷及,接下來秦昭襄王繼續延續他兼并天下的霸業,
真正耽擱了秦國進程的,是接下來連續兩位君主早亡、第三位年幼: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繼位;第二年,秦孝文王去世,秦莊襄王(即嬴異人)繼位;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了駕鶴西歸,時年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大權被呂不韋把控。這段時間的頻繁權力更迭,才是延緩秦國步伐的主因,但各國并沒有得到太久的喘息機會,十年后,成年的嬴政收回了權力,“奮六世之余烈”,一個更加恐怖的秦王讓各國壓根失去了反抗的機會。
2、秦國贏了長平之戰,為什么又輸了邯鄲之戰呢?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為什么次年能在邯鄲之戰中大勝秦國?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以趙國四十萬軍士被坑殺結束,四十萬大軍啊,戰后趙國的成年男子所剩無幾,真是到了亡國滅種的時候了,而長平之戰中秦軍將領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起,據史料記載,白起贏了長平之戰后欲乘勝追擊,想一舉滅掉趙國,可當時的秦王是秦昭襄王,沒有秦始皇那樣的氣魄,他命令白起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