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為區的還有內蒙古包頭市的“昆都侖區”,這里是包頭的中心,陰山腳下,昆都侖的意思是“橫亙”。三星堆文明是屬于夏朝的巴蜀國嗎,反倒是這幾天正在發掘的三星堆考古,引起了人們對夏朝的興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后面兩代的蜀王是外來的,而第一代的蠶叢一系才可能是黃帝之后。
1、夏朝的歷史寫在哪里?甲骨文嗎?夏朝之前的歷史寫在哪里?
(二里頭青銅器少,陶器更普通)目前根本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夏朝存在,哪里有什么歷史呢?既然沒有可信的歷史,也就不存在書寫的工具。甲骨文是可以肯定的,主要流行于商朝中后期,而即便是到了商朝中后期,甲骨文仍然非常不完善,比如說我們60后,70后學到的司母戊鼎,到了90后上初中的時候又被改成了后母戊鼎。也就是說同一個字,一會兒可以正著寫,一會兒可以反著寫,那就說明這種文字尚不成熟,
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通常被證明是夏朝的存在,但夏朝真的存在嗎?“信從有,疑從無”,最簡單粗暴的答案是:因為還沒有發現一個遺址、文物上帶有“夏”的標識。例如作為史籍中的夏朝之繼承者的殷商王朝,在目前確認的4000多個甲骨文里可訓詁的1500多個里,就沒有一個“夏”字,不僅如此,殷商的天文歷法里還沒有“夏冬”兩個季節,只有“春秋”,夏天與冬天的兩季要到周代春秋時期才出現,
反倒是這幾天正在發掘的三星堆考古,引起了人們對夏朝的興趣。三星堆文化流行在距今5千至3千年間,而夏朝暫且認為出現時間約前2070-前1600,時間上三星堆文化要早于我們傳說中的夏朝,而就青銅文化的繁榮程度說,三星堆的大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面具等等,其制作的精美程度遠比同時期中原文明要好。(三星堆縱目面具重100公斤)所以說三星堆和中原文明究竟是誰影響了誰,以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還不好說呢,
2、成都文明、天府文化的“根”在哪里?
天府之國成都.新津修覺山,古代又稱“稠粳山、天社山”。傳說修覺山為軒轅黃帝修仙之所,老子歸隱之地,張天師道教“二十四治”之“稠粳治”。北派禪宗神秀大師結廬于此,明代(1633年)宮廷墨繪齋刻本《名山錄》,巴蜀大地,修覺山與峨眉山和青城山一同入選50座天下名山之列。北周孝閔帝元年,修覺山下渡口命名“新津”,為犍為郡治所在地,轄武陽(今新津、彭山)、南安(今樂山)、僰道(今宜賓)、江陽(今瀘州)等十二縣,
3、古代夏朝的都城在哪里?有什么依據嗎?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
經史學家考證,夏朝都城經歷過多次地址的變遷,以下列出其都城所在,根據遷移路徑,可以一窺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的歷史軌跡。1.禹都陽城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這里后來發掘出王城崗考古遺址,2.啟都陽翟啟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陽翟為都城,并在南面的鈞臺大會諸侯。
陽翟即今許昌禹州,也有人推測臨近禹州的鄭州新密新砦考古遺址是夏啟之都。3.太康遷斟鄩斟鄩(zhēnxún),是夏朝古都,夏禹始建都于陽城,后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都斟鄩(太康是啟之子)。根據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