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筆者制作了一張唐山大地震震波示意圖,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震中位于唐山與豐南一帶,清東陵位于唐山北偏西方向,大約78公里處。為什么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那么多呢,76年唐山大地震中心烈度是11度,華北理工大學校內還有地震遺址,至今校內圖書館倒塌力學分析難以解釋,成為了人們對建筑物抗震研究的活教材。
1、唐山大地震半個中國有震感,此帝陵離震源三十公里,為何安然無恙?
首先說,沒有玄妙迷信可談,即便1976年唐山大地震,市區也不是所有樓房都倒塌。我們再回想后來發生在世界范圍的大地震,像伊朗地震傷亡也是比較大,主要是樓房不抗擊地震,2012年汶川地震,舊的樓房倒塌多,新建樓房卻沒有倒塌,這種對比很強烈,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市區樓房像現在這樣的高樓不多,大多五六層上下居民樓,普通磚混結構,經不起大震搖晃,幾秒幾分鐘就倒塌了。
大山地震7.8級地震,依照現在樓房抗震標準,設計范圍應該是能抵擋的,像發生那么大的地震,絕不會造成24萬人死亡,距離30公里,不算遠,也不算近,如果恰好沒有發生在斷裂帶,本來是可以不倒塌的,加之古代木工結構的建筑,本身就耐搖晃顛簸,不發生倒塌是能可以理解的。地震過程中,大地發生撕裂形成深溝,發生這種情況,即使不在震中心,地基被拉斷深度塌陷,整座高樓被吞入地下,什么惡劣故事都難說了,
2、為什么唐山大地震清東陵沒有損壞?
60后、70后對唐山大地震都有模糊的記憶,清東陵位于唐山遵化,沒有去過的人很少,為什么唐山大地震清東陵沒有損壞,一方面是因為遵化距震中遠了一些,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皇家建筑肯定比平民百姓要抗震一些,另外地質構造好也是一方面原因。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筆者制作了一張唐山大地震震波示意圖,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震中位于唐山與豐南一帶,清東陵位于唐山北偏西方向,大約78公里處,
天津位于唐山西偏南大約102公里處,但是清東陵和天津受地震的破壞程度可大不一樣,天津64%房屋遭受破壞,傷亡人數高達11萬人,而遵化清東陵房屋不僅毫發未損,人員也沒有傷亡。不僅遵化清東陵是這樣,唐山北部遷西、遷安、豐潤一帶,房屋有倒塌,但人員傷亡很少,幾乎是零傷亡,而唐山南部的幾個縣,災情非常嚴重,灤南、豐南、灤縣三個縣傷亡最重,至今還有爺爺、奶奶這一輩家庭結構不全的還不少,
也聽學生說過,他上面有一個姐姐在地震時遇難了,而且還不止一人這樣說,所以唐山南部地震災情較重。為什么距離唐山震中南北相等的距離,地震災情相差這么大呢?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心烈度是11度,華北理工大學校內還有地震遺址,至今校內圖書館倒塌力學分析難以解釋,成為了人們對建筑物抗震研究的活教材,唐山南北地質構造相差特別大,北部為燕山山脈區,南部為渤海,北部為中生代花崗巖侵入,之后受到擠壓抬升,形成了燕山山脈山系,而清東陵正好位于昌瑞峰山腳下,這里的巖石結構非常堅硬,基礎特別好,抗震性能非常好,所以同樣的地震波可以降低地震的破壞程度,這是清東陵完好無損的主要原因。
唐山大震后,城市中心整體向北移動,開辟了一個唐山新區,位于唐山25公里左右的豐潤縣內,這里的地質結構要好多了,地震被震怕了,人們終于醒悟了,唐山越往北地質結構好,抗震性能好,所以新建的唐山城市中心往北遷移了。唐山市內有一座鳳凰山,是一座突起的小山,巖漿侵入后形成的,鳳凰山距離震中直線距離也就是3~4公里,可是這里的房屋倒塌最少,人員傷亡也是市區最少的,至今生活在唐山的老市民還會經常談論起此事,
唐山南部是隨渤海一起屬于斷陷區,地質歷史時期,大約30萬年前,渤海還是一處淡水湖湖泊,之后進一步下陷,到今天才演化成為渤海。所以天津、唐山南部地震破壞程度最嚴重,由此看來,地震破壞程度小除距離震中較遠之外,地質構造對房屋的影響也有很大關系,清東陵完好無損,既有距離震中較遠的緣故,也有地質構造較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