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之戰九戰九捷臺州三面阻山,一面濱海,南自溫州,北抵寧波,海岸線長達700余里,一直是倭寇侵擾的重點地區。臺州之戰是發生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至五月間的戰爭,由抗倭名將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在臺州(今浙江臨海)周邊的新臺、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大破倭寇,連續取得九次大捷,徹底消滅了侵犯臺州的倭寇。
1、戚繼光抗倭臺州之戰,臺州之戰結局如何?
臺州之戰是發生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至五月間的戰爭,由抗倭名將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在臺州(今浙江臨海)周邊的新臺、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大破倭寇,連續取得九次大捷,徹底消滅了侵犯臺州的倭寇。更打擊了其囂張氣焰,使其再也不敢大規模入侵浙江沿海地區,倭寇肆虐倭寇,指從元末明初至隆慶開關時期,侵略中國沿海地區的海盜集團,因其中有日本人,故稱為倭寇。
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軍于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役之后,倭患暫平,海防較為平靜。由于明朝海禁政策,沿海地區人民生活困苦,不得已鋌而走險出海走私,至嘉靖時,由于明朝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的需求擴大。走私的人越來越多,有的甚至發展成為海盜,與倭人勾結,至使倭寇肆虐,再加上明朝腐敗嚴重,海防廢弛,又逢殘元勢力頻頻南下,明廷將精銳之師調往京師和長城一帶,致使倭寇多次大舉侵犯東南,
甚至出現倭寇僅53人,竟橫行明朝三省80余日,殺死擊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最后明朝采取人海戰術才將其消滅,倭患之嚴重可見一斑。戚繼光與戚家軍戚繼光,字元敬,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受張居正推薦,戚繼光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共二十五個衛所,防御山東沿海的倭寇。
兩年后,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并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臺州三郡,戚繼光和倭寇作戰多次,得出了倭寇之所以猖獗,是因為官兵戰斗力低下。故此,在浙江上任后,戚繼光前往義烏招募新兵,募得四千人,皆為礦工與農民。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式成軍,之后,戚繼光親自對其進行嚴格訓練,嚴明軍紀,并配備最先進的裝備(戚家軍是當時火器配備率最高的部隊,在戚繼光的車營中,裝備火器的士兵占四成以上,這個比例在當時,名列世界前茅)。
戚繼光還將唐順之的鴛鴦陣進行改造(唐順之的鴛鴦陣為五人一隊,利用了倭寇刀短的特點,使用長槍為主要殺傷武器,陣法為:伍長持防牌在最前,其后是一把狼筅和三支長槍,三支長槍中的空檔,各夾一個刀牌手和狼筅手。有狼筅的保護,使刀劍的倭寇無法接近長槍手·,在加之倭寇武器短,只能被動挨打,而盾牌不僅可以防御倭寇的重弓重箭,而且還封死了有可能滾入的刀手的通路,
戚繼光繼承改良了此陣,將5人一隊增加為11人一隊,陣法為:兩人在前,一人一執長牌、一人執藤牌,負責防御與掩護后隊;再后二人,手執狼筅,掩護執盾之兵與長槍手進攻;再后有長槍手四名,左右各二人,分別對應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后二人執鏜把,負責保護長槍手后方。剩一人為隊長,另派一名伙夫),使戚家軍成為一支勁旅,
臺州之戰九戰九捷臺州三面阻山,一面濱海,南自溫州,北抵寧波,海岸線長達700余里,一直是倭寇侵擾的重點地區。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意欲入侵臺州,四月十九日,倭寇于象山海口東塔泊船,在西鳳嶺登陸,于當夜至寧海以北地區,大肆劫掠,戚繼光分析,倭寇的目地是吸引臺州府、松門、海門等地駐扎明軍,之后趁虛而入,侵犯臺州。
戚繼光立即作出應對:命臺州府、海門自守,他帶領戚家軍前往寧海,與寧波海道總兵聯合,兩路夾擊倭寇,倭寇得知后,決定棄船上岸,兵分三路入侵臺州府:一路犯新河千戶所,一路犯桃渚所,一路犯健跳所。面對此種情況,戚繼光決定迅速解決寧海之敵,之后回軍先救距離相近的健跳、桃渚千戶所,同時,命唐堯臣率海門、臺州之兵救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