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荊州還是丟了,丟在了關羽手上。就算是荊州丟了,也不是丟了你劉備的命,難道忘記了自己當時起兵的誓言,忘了“衣帶詔”了嗎,到了三國后期,雙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有打樊城時考慮到了東吳可能會襲擊荊州,但一聽說是主將換成了不出名的陸遜,警戒之心立馬降低。
1、在三國歷史中,關羽丟了荊州后,劉備應該怎么做才能翻盤?
荊州的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關羽自以為是、不聽勸阻,太愛惜自己的羽毛,做什么事都在乎自己的名聲,瞧不起別人,總以為別人怕他,不敢對荊州下手,結果落得被殺的下場。當初諸葛亮進川時就對關羽說過“東聯(lián)孫吳,北拒曹操,可保荊州不失”,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時候還是非常擔心憂慮的,觀遍諸將也只有關羽能當此任,再看關羽說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分兵拒之”。
這是他守荊州的方法,說的飄飄然,輕輕然,壓根心里沒不以為然,他當然知道荊州的重要性,但總認為自己余威猶存,誰敢來犯,卻忘了自己已近花甲之年,也忘了當年廉頗為了證明不老而強迫自己一頓飯吃了一斗米、肉十斤背甲上馬的故事。再看他當聽到五虎上將里居然與自己并列有老將黃忠,心里大不高興,你一個降將且又年老的人憑什么資格位列其中,
由此可見關羽的自大,目中無人。攻打樊城時不聽馬良勸說更換守荊州的人選,還有打樊城時考慮到了東吳可能會襲擊荊州,但一聽說是主將換成了不出名的陸遜,警戒之心立馬降低。東吳伸出的橄欖枝(孫權之子娶關羽女兒)他也不接,并辱罵使者,其實當時他要為自己哥哥劉備的江山多考慮一點,即使是政治婚姻,自己犧牲一下算什么,況且也不一定吃虧,古時的這種套路比比皆是,
完全忘記了諸葛亮的囑托。以上是分析了一下關羽其人與荊州丟失的關系,荊州作為蜀漢和東吳間的緩沖地帶位置相當重要,向東可聯(lián)吳,可伐吳,向北可伐魏,可劍指許昌。更是蜀漢疆域的向東延長線,可作為兵源基地、后勤基地,這樣的肥肉不管東吳還是曹魏都會爭相擁有的。要時刻保證荊州不失那是千難萬難的,相對于蜀川的地利位置,荊州就像孤懸在外找不到家的孩子一樣,一但被圍救援根本做不到及時快速,
歸根結底荊州還是丟了,丟在了關羽手上。但是歸咎于最終原因就是它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就算是換成諸葛亮來守荊州也不一定能行,并且那是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地,精神消耗太大,壓力也大,不知諸位看過當時三國地形圖沒有,荊州正好處于曹魏和東吳兩者地域相交后的缺口中,像不像一塊肉放在了嘴邊呢?綜上所述結果就是荊州換成誰守衛(wèi),也不會確保萬無一失,遲早要丟的。
就算是荊州丟了,也不是丟了你劉備的命,難道忘記了自己當時起兵的誓言,忘了“衣帶詔”了嗎?忘了自己最終的目標了嗎?地盤丟了可以再搶回來,兄弟沒了十年報仇也不晚,要是自己命都沒了那一切可真是都付笑談中啦!所以當?shù)弥G州丟了以后,劉備該聽取諸葛亮等大臣的建議繼續(xù)修養(yǎng)生息,行德政養(yǎng)民心,繼續(xù)引進良臣猛將,練兵備戰(zhàn),培養(yǎng)蜀國第二代第三代人才,罷黜太子劉禪,改立其子劉諶或另立別人,
2、為什么吳國有了荊州之后還是不如魏國,一直被魏國壓著?
經過兩次偷襲,孫權控制了荊州大部分地區(qū)。此時,孫權的實力看起來是很強的,至少從地圖上看,東吳的地盤雖小于北面的曹魏,但也不算懸殊。可是,事實上,兩國的國力始終差距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差距越懸殊!這是怎么回事呢?國力差距:由懸殊到非常懸殊地圖上看,似乎魏吳差距不大,不過,懸殊不大的版圖,其下轄的行政單位卻十分懸殊。
東漢13州,東吳滿打滿算只有3州,事實上,荊州、揚州,都有一部分在曹魏掌握中,東吳這個3州之地的統(tǒng)計算是稍微“夸大”的。而曹魏,卻完全掌握了8州,這還不算他們在荊州、揚州控制的部分地區(qū),州數(shù)背后反映的是:人口、開發(fā)程度的差距,據《中國人口史》推算,黃初二年(221年),魏國的戶數(shù)為103萬戶,682.4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