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周代至唐未的長安、洛陽雙星昌盛之時,建都長安的都是兩都并重,而建都洛陽的都是一都獨大。長安從來都離不開洛陽的幫襯,而洛陽卻可以獨自支撐整個王朝,究竟是誰重要,難道我們心里沒數嗎,歷史上在長安建都的大一統王朝西周、西漢、隋、唐無不以洛陽為東都。
1、唐朝有都城西安,為什么還要建一個東都洛陽?
武王伐討后,遷商都象征王權的九鼎于洛陽。因為周居于西岐,在中原諸侯的心中一直有西戎之嫌,所以武王置九鼎于洛陽之時就有了遷都于此的計劃。武王去世后,輔政的周公在洛邑修建了成周與王城,至平王東遷之間有好幾代帝王居于洛陽以顯示周為中原正統王朝!劉邦建立西漢后,本想定都洛陽。
手下婁敬建議遷都長安,婁敬說洛陽乃有德之地,周以八百年之德居于此,今陛下初建,難道要在此與周比德嗎?劉邦聽從婁敬建議遷都長安!歷史上在長安建都的大一統王朝西周、西漢、隋、唐無不以洛陽為東都,因為只有立都于定鼎中原的洛陽才能顯示王朝的正統性,而隋煬帝和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更是直接居于洛陽,此時的洛陽更是真正意義的首都!而反觀建都洛陽的大一統王朝東周、東漢、西晉則從未在長安設陪都!因為以洛陽為都本身就能顯示中原正統,再以長安為陪都就顯得多此一舉了!所以從周代至唐未的長安、洛陽雙星昌盛之時,建都長安的都是兩都并重,而建都洛陽的都是一都獨大!長安從來都離不開洛陽的幫襯,而洛陽卻可以獨自支撐整個王朝,究竟是誰重要,難道我們心里沒數嗎?。
2、隋煬帝楊廣在位時,他修河開渠、完善科舉制并營造了東都洛陽,后世卻說他是暴君,這是為什么?
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確實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帝王,一方面,他曾經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帝王:其一,他領兵打仗,屢屢取勝,是很能指揮大戰的帝王;其二,他酷愛讀書,而且琴棋詩畫皆通,可謂才華橫溢,可算是戰功卓著又很有藝術才能,文武全才;其三,他恢復太學,立設科舉,整理經典,在文化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其四,他興修大運河,建造東都洛陽城,搞得皆是宏大工程,而且做得很好;其五,他剿滅陳國,擊敗突厥,侵略林邑,馴服契丹,進攻流求,震服伊吾,占領吐谷渾,一統江山,建立隋朝的天朝威嚴,這征戰邊疆的巨大成就可不必歷史上其他杰出皇帝差;其六,隋煬帝的詩文寫得很好,后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認為“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這里舉一個例子,比如,他西巡時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成為千古名篇: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豈臺小子智,先圣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云,霧暗關山月。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可是,這位隋煬帝,在壞的一方面,也是夠壞了,他荒淫無度、奴役民眾、持才自傲、管理失策,正是這位雄才大略、戰功卓著的曾經是了不起的隋朝第二位皇帝,親手斷送了隋王朝,他自己也成了和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微宗趙佶一樣的亡國昏君。其實,對于隋煬帝楊廣,歷史上也有過一些比較高的評價,比如,唐初的名臣魏征曾贊嘆說:“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韞大圣之能,
或氣或云,蔭映于廊廟;如天如日,臨照于軒冕。內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再如,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評價隋煬帝說:“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圣德也;撥亂反正,濟國寧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