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臺灣有記載的地震小紅圈圈非常多,而且是層層疊疊,這才是出了名的地震帶了,相比之下廣東能說位于地震帶上嗎。從大范圍屬性上來看,整個廣東的地震區域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與東部臺灣省的地震帶相對應,不過要比臺灣的地震帶穩定很多,發生強烈地震的概率小于臺灣。
1、有的人說廣東處在地震帶,是這樣的嗎?有何依據?
先說說什么是地震帶,地震帶就是地震集中的地帶,有人類記載以來,這個地方經常發生地震,發生的地震次數較多,我們就稱之為地震帶,但是有一個問題,這里歷史上發生過地震,不等于以后還會發生地震,就象我們大同火山一樣,歷史上曾經有過火山噴發,以后從不在噴發,變成了死火山,而地震也如此,以后不地震了,這個地震帶也失去了意義,相反我們認為歷史上沒有發生地震,或很少發生地震的地方,突然活躍起來,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劃分為地震帶。
地震帶就是發生地震比較多的地方,而一個地方地震多,多與地質構造有關,我們稱之為構造地震,為此斷層就是地震的活躍地方,對于廣東來說,斷層分布情況如何,我們先看看一張全國活動地層展示圖。圖中的小圈圈代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地震,(顏色區分度差,仔細觀看)廣東的地震多發生在三個區域,一個是與福建相鄰的潮洲一帶,還有就是北面河源市周圍,另一個是雷州半島北部地帶,其它地方地震很少了,廣東地震可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頻繁了,那么可怕了,
斷層也不是很多,多是新生帶斷層,大致呈北北東~北東向延伸,北部潮州一帶有一些不同年代的交叉斷層存在??傮w來看,廣東的地質結構還不錯,地震并不是很多,如果大家覺得廣東地震也不少,我們對比一下東面的臺灣地震活動情況。上圖臺灣有記載的地震小紅圈圈非常多,而且是層層疊疊,這才是出了名的地震帶了,相比之下廣東能說位于地震帶上嗎?從統計學角度來說廣東不在地震帶上,只是廣東北部潮州一帶地震多了一些,臺灣地震這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位于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接地帶,才導致的地震特別多,
我國廣東地區處于華夏構造體系上,大約2億年前的中生代,發生一場奠定我國大地構造的發展和地貌輪廓的燕山運動,華南地區構造活動較強烈,造成許多平行斜列的褶皺斷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斷陷盆地,并伴以巖漿活動,廣東地區不斷有花崗巖侵入和火山巖的噴發,尤為劇烈,不斷反復活動,夯實這一帶地質基礎。關鍵是進入新生代以后,在歐亞-印澳-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構成的地球動力背景下,這些構造單元進入了全新的地質演化階段,表現出強烈的差異隆升與沉降:西部巖石圈擠壓增厚隆升,東部巖石圈在中生代基礎上持續伸展減薄,形成了一系列北北東向斷層(上圖1紅色線),而這些斷層多是喜馬拉雅運動之后形成的,
地殼的活躍程度我們還可以借助于美國GPS衛星來觀察,藍色小箭頭是各GPS觀測站的速度,從上圖可以看出,藍黑色小箭頭在橫斷山脈區密集,而且向東南沿海輻射,而廣東正好處于藍色小箭頭的輻射帶中,處于地殼活動衰減地區。確切地說,廣東地質基礎較好,少地震,少不了中生代燕山運動多次巖漿侵入活動的功勞,是這次運動帶來地質結構穩定性,才使這一帶地質構造相比臺灣要好一些,
2、廣東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嗎?
自宋朝廣東省有地震記錄以來,4.75級以上地震已經發生了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