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必定就是個假墓,而劉備葬在成都也是幌子的流傳,用以吸引目標。其一,雖然在最權威的三國歷史書籍,既陳壽《三國志》中記載的是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也就是說確定劉備是葬在成都的,當然了,還有人用《劉氏族譜》說事,說族譜里面也記載了劉備葬在成都。
1、成都和漢中都有武侯墓,到底哪里才是諸葛亮真正的墓葬?
漢中,我去過很多次,漢中武侯祠,我也去拜謁過。漢中就是一個微縮版的成都,同樣的平原,同樣的米糧倉;漢中長期屬于四川;漢中有充分理由建武侯祠;漢中武侯祠有8棵三國時代的古柏樹。從氣態上看,漢中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更接近真的武侯祠,而且,諸葛亮長期待在漢中籌集軍糧、練兵布陣,為了北伐的方便。當然,因成都名氣更大,游客更多,成都武侯祠比漢中武侯祠名氣更加遠播,
2、成都武侯祠的劉備墓是真的嗎?為什么會在鬧市區?
在成都武侯祠正殿西側,有一座高12米,呈圓錐形的古墓,整體規模占地3畝,古柏森森,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惠陵墓“,即劉備陵寢。但是關于里面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劉備真身,這件事本身就是歷來眾說紛紜,許多學者都各執一詞,不過以常識判斷,我還是認為漢惠陵不過是劉備的衣冠冢的,以下幾個理由,或許可以給大家一點參考。
其一,雖然在最權威的三國歷史書籍,既陳壽《三國志》中記載的是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也就是說確定劉備是葬在成都的,但是要知道陳壽做《蜀書》時劉備早就去世了,而且他也是根據蜀國的流傳所編,并不是親眼目睹。但是大家都知道,帝王陵寢最害怕的是什么?那就是盜墓,如果漢惠陵是真墓,在近1800的歷史中,誰不對這個如此顯眼的寶庫感興趣?換句話說,這就有點明目張膽告訴別人我這有財寶啊,你快來挖的感覺。
所以這必定就是個假墓,而劉備葬在成都也是幌子的流傳,用以吸引目標,其二:有一個很大的矛盾,還是《三國志》說的。該書記載甘皇后和劉備同葬,但是甘皇后是明確葬在奉節的,那劉備到底是奉節還是成都呢?這里不管是劉備真的葬在哪,也同時說明了《三國志》記載不一定就是對,其三:劉備4月死,8月下葬,前后時隔4個月,甚至跨越了炎熱的夏季,途中顛簸3個月?怕不是臭氣熏天咯。
當然了,還有人用《劉氏族譜》說事,說族譜里面也記載了劉備葬在成都,這就非常呵呵了,我國族譜最早是魏晉時期開始,五代十國由于戰亂幾近全部遺失,直到南宋朝才陸續有人開始修族譜。所以說,基本南宋以前人物的族譜,我們可以一個字,哪怕一個標點符號都不用相信,劉備這都啥時候的了?你拿來演義,拿來戲說,你可以說我是劉備后人,諸葛亮后人,楊家將后人,我們有族譜,大家相視一笑也就過去了,
3、諸葛亮去世后,究竟埋在了哪里?
作為封建王朝忠臣的楷模,臥龍先生諸葛亮的生平事跡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他的隆中對策,未出山定天下三分,初出茅廬建功,游說江東智算赤壁,取荊定益,特別在蜀漢政權經受失荊州和夷陵大敗的形勢下,臨危受命,以孤身之力撐起大廈,力挽狂瀾,內撫百姓外懾強敵,小國以攻代守,五次北伐中原,威信卓著。“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兵至五丈原,曹魏派司馬懿率兵抵抗,搞堅壁清野死守到底的戰略,無論蜀漢軍如何挑戰引誘都不出戰。諸葛亮也吸取之前糧食不足的教訓,在五丈原軍民合力進行屯田,收成軍民分成“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頭條南方鵬首發)234年八年,由于操勞過度,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臨終交代安葬在定軍山,吩咐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足夠棺木放進去便可以,下葬時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