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農資產品的農資人也是辛苦而快樂。農資是為農產品生產服務的,要想把農資做好,需要去解決農產品出口問題,農產品銷售得好,農資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單純的農資經營比較艱難,如果把農資與農產品掛鉤,互相協助,形成一個閉環產業鏈,這個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傳統農資經營遇到瓶頸的舉措,一種是在農資經營大環境發生較大動蕩時的轉型思考,將原有的農資經營服務模式進行延伸,轉型做農產品,實現農產品與農資版塊的相互賦能。
1、現在銷售農資產品怎么樣?
農資產品是農民種地離不開的生產資料。包括化肥,種子,農藥及農業機械,這些都與農民過日子息息相關,經營農資產品必須具備農業相關知識,懂得農業,了解農民,對農民抱著負責任的態度,農民種地就是為了多收入,種出來的農作物效益好,價格高,說明用的農資產品好,無論是化肥,種子,農藥都必須標準,合格。總之,銷售農資產品,必須依照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為農民著想,為農民負責才行!銷售農資產品的農資人也是辛苦而快樂,
2、農資經銷商該怎么辦?
亟待轉型的經銷商:農產品品牌將是一個新出路?原創:王奕劉千里農資與市場雜志昨天如果說增產是中國農業上半場的主旋律,那么品牌則是下半場的主旋律,中國農業正全面進入品牌時代。由產量到品質的轉變,由吃飽到吃好、吃得安全的需求升級,把打造農產品品牌加速提上中國農業的日程,聚焦作物,打造農產品品牌成為當下整個農資行業都在關注的焦點,
近年,經銷商群體都在尋求轉型的新出路,而聚焦作物,打造農產品品牌無疑成為了趨勢下的新風口!我國種植業有5.5萬億的市場規模,但是能叫得上名字的農產品品牌卻并不多。這似乎印證了一個觀點:目前來講,我國種植業農產品品牌打造是比較難的,為什么國外有諸如新西蘭佳沛這樣銷售額過百億元的品牌,而國內的卻寥寥無幾?如何打造農產品品牌?經銷商甚至零售商都在紛紛轉型做農產品品牌,但是到目前還鮮有特別成功的案例。
很多還是在艱難的摸索中,但也有部分在堅持中看到了一絲光亮,那么,經銷商轉型農產品品牌之路,該如何走?為什么要做農產品品牌?無論是從我國中產階級崛起,還是從產業轉型的趨勢來看,做農產品品牌都是必然結果。這是要做農產品品牌的根本原因所在,龐大的中產階級支撐。麥肯錫的調查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的中上階層和富裕家庭數量將達1億戶!到2022年,中國中產群體將形成6.3億的消費者,
數量如此龐大的中產階級崛起力量將給我國農業帶來巨大的機遇,也將給農產品品牌帶來龐大的機會。在我國10萬億的農產品品類(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市場規模中,種植業的達5.5萬億,已超過半壁江山,在種植業品類中,蔬菜的市場規模2萬億,水果1萬億,糧食1.5萬億(見圖1)。在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雙重倒逼下,催生品牌農業!但是,似乎農業領域并不像其他行業那樣,有許多能叫得出口的農產品品牌,
在2018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名單中,農產品品類中僅有伊利、蒙牛這兩個畜牧業品牌進入榜單,種植業領域則沒有品牌入榜。對于農資經銷商來說,為什么要轉型農產品品牌?經銷商轉型做農產品品牌,這其實是一手不太好打的牌,對于傳統經營農資的經銷商來說,放著熟悉的農資不做,為什么要轉型做農產品品牌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1.為了更好地銷售農資產品。這個出發點很直接,卻是當下大多農資經銷商甚至企業做農產品品牌的真實想法,用這種最初級和原始的想法去驗證農資產品的價值,從而讓銷售更有競爭力。2.被終端農戶需求倒逼的結果,近幾年農產品頻頻滯銷,成為種植戶心中一直的痛。在農產品銷售難的今天,農戶的核心訴求不再是增產,而是找到銷路,
農資產品投入則成為農產品價格行情的附屬品,其投入多少隨著行情好壞波動。在比較成熟的地區,技術已經不再是瓶頸,更多是銷售層面,沖出農產品價格低迷的怪圈,讓部分種植戶更加有了做品牌農業的需求,做品質農業,乃至品牌農業成為我國農業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當經銷商提供的所謂服務和農戶的實際訴求不符合,以前被掩蓋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時,經銷商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