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荅案就明確了,小浪底是中國的,是河南的,其具體位置在黃河南岸的洛陽孟津與北岸濟源交界的黃河段。小浪底無疑是中國的,那是因為濟源和洛陽是中國的,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仰韶文化的出現離不開黃河流域的哺育,黃河流經三門峽洛陽段時即給兩岸居民帶來富饒的生活,同時頻繁的改道也讓百姓遍嘗水患之痛。
1、黃河小浪底是濟源的還是洛陽孟津的?為什么?
小浪底無疑是中國的,那是因為濟源和洛陽是中國的。所以,濟源和洛陽都不該去爭小浪底是誰的,因為那樣去做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有一點應該是國人清楚,就大壩長度而言,有三分之二占是濟源地盤,因為原有的黃河道是沿南山而東流去的。中國自古河界與山界的區域劃分,都是以其中心劃分而治的,這樣,這里原有的狹窄的河道一一建成的小浪底的大壩要比原河道寬百分之七十之多,再加上北山頭設計為立體泄洪閘洞,也就自然成了大壩的組成部分。
所以,濟源自然就占有了大壩的三分之二的地界了,所以,黃河小浪底大壩管理機構監管局就建在了北岸一一濟源地界了,這樣,你能說小浪底是洛陽的嗎?顯然不能。這樣,就能說小浪底是濟源的嗎?按貫例,顯然也不能,這樣,荅案就明確了,小浪底是中國的,是河南的,其具體位置在黃河南岸的洛陽孟津與北岸濟源交界的黃河段。宣傳小浪底旅游,由省文旅廳出面宣傳,宣傳費用由洛陽與濟源分擔!明白是非的人,你說我這樣如此之說公道否?,
2、華北和蘇北的沙土地,是黃河改道造成的嗎?
華北和蘇北的沙土地的確與黃河改道相關,特別是沿黃河故道兩側沙土性質特別明顯,而同樣位于華北平原的海河、淮河流域,沙土性質就要弱一些,因為黃河帶來的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形成過程華北平原形成之前屬于新生代的斷陷區域,大部分被海水所覆蓋,后來經歷了新近紀、第四紀,從西部高原、山地沖刷下來的泥沙,逐漸將這一區域連成大面積的平坦區域,
但此時華北平原還不是以黃沙為主,而是砂姜黑土,主要來自沼澤、湖泊、草地等腐殖質轉化,后來進一步在黃河的沖刷下,表層才呈現黃沙土。華北平原土層分布當前我們在華北平原挖掘,很容易就能夠挖到黃沙層之下還有砂姜黑土以及一些太湖石,尤其是豫東平原,淮北平原等淮河沖積湖區域特別明顯,這都是華北平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土壤轉變的見證,
而越是靠近黃河改道區域以及黃泛區域,黃沙層的覆蓋越厚,比如河南鄭州、洛陽、江蘇鹽城、山東菏澤一帶。黃河南北改道黃河在形成固定河道以后,河南三門峽以上的上游區域,河道基本沒有發生過變化,而過了鄭州以后的下游河道,幾千年之間發生過上百次改道,北入渤海,南入黃海,越是靠近入海口區域,黃沙堆積越多,我們當前從地圖上所看到的江蘇鹽城向黃海突出的部分,以及山東東營向渤海突出的部分,都是由黃河攜帶沙土造就的,
3、歷史上洛陽沒落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長安丶洛陽都是歷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選,一方面是這兩座皇城位于華夏大地的中部,兼顧東西南北,另一方面是關中平原、河洛地區,物產豐饒。隨著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華夏人口逐漸增多,到兩漢時期,全國人口已突破五千萬,這也就意味著長安丶洛陽,若要成為帝都就必須擴大到空前的規模,也要承載更多的人口,這樣就超出了長安與洛陽的承載能力,
據說盛唐時期長安、洛陽的人口都超過了百萬,須要明了,古代百萬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積比今天要大得多,據考古發現,盛唐時期的長安面積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積還要大不少。由此可見食糧供應將極為緊張,而當時天下物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南方物產要運往洛陽、長安,因路途遙遠,所以成本極高。據說隋朝隋文帝時期,長安就發生過糧荒,而南來的糧食運到洛陽后,再前往關中,就還需要一大筆開支,
為了節約開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領大臣及家屬前往洛陽去吃飯,史稱“天子就食”。隋煬帝為了解決關中、洛陽的物質供應危機,于是開鑿了從洛陽到南方的運河,這充分顯示了隋煬帝的遠見卓識,只可惜后來的統治者將隋煬帝修運河當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導致運河被荒廢了,因此自宋朝開始長安和洛陽,就失去了作為帝都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華夏經濟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長安丶洛陽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對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產供應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