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我是地道的河南人,要說河南說話忌諱什么,我想我只能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畢竟忌諱的都不會說。首先就是罵人一類的話,相信不僅是河南,全人類都不喜歡聽罵人的話,這也是在河南說話最大的忌諱,《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1、河南話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現在方言逐漸為普通話所取代,在方言式微的今天,河南方言逐漸消失似乎也成了一個必然的趨勢。對此我們也只能是無可奈何,不過,現存河南方言與唐宋時期的官話有許多相通之處,我們不妨看一看中古河南官話的起源及其演變過程。先秦兩漢時期——中原雅言的產生及其官方地位的確立大致在西周時期出現了官方所推廣的典范語言,即所謂“雅言”,
學術界關于先秦時期雅言的形成過程現仍存在爭議。不過經過學者們的考證,可以確定兩周之所謂“雅言”的源頭大概有三:一為夏王朝受東夷影響所產生的的華夏語,二為商族在中原地區逐漸被函化所形成的華夏語,三即周人自己的語言,周王東遷后,以洛陽為標準音的雅言通行全國。在兩周時期,雅言都作為官方語言,孔子給弟子授課時也用雅言而非本國方言,
《論語·述而第七》中稱:“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但古代雅言的發音已很難考證,也就更難考證當時人的發音與河南方言之間的區別了,??及至秦漢,國家統一,雅言也有了新的稱謂,漢代常稱“通語”。揚雄所著《方言》一書就以“通語”為基礎,對照各地方言而寫成,至東漢遷都洛陽,其官方語即“洛陽音”。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洛陽正音的擴散魏晉承漢末喪亂,國力不濟而戰亂不斷,西晉定都洛陽短暫統一,而在統一后不到三十年便接連發生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大量士族南渡,也將洛陽正音帶到了南方,南方本土士族口音與這些南渡士族相差較大,這些中原士族的口音也在南方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改變了。而十六國時期,北方多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中原地區的語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至南北朝晚期顏之推《顏氏家訓》稱洛陽官話已“南染吳越,北雜夷虜。”因此不論是南渡士族的洛陽正音,還是后來洛陽本土的讀書音都已經與兩漢時期相差較遠,??雖然原本的洛陽正音已經發生變化,但仍為大多數士人所接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并且改易服飾,實行漢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這其中的“正音”即洛陽音,這大大推廣了洛陽正音,
雖然北魏滅亡后出現了短暫的文化上的胡化反動傾向。但是,洛陽正音成為標準官話的趨勢仍未改變,隋唐時期——洛陽官話的進一步規范化與定型隋唐統一中國,洛陽又是全國的中心,故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同時像顏之推那樣有著處女座般的強迫癥去追求最精準的洛陽正音的士人并不算少數,隋朝陸法言綜合洛陽、金陵等地的“正音”著《切韻》一書。
詳細反映了當時洛陽官話的發音,并成為之后唐代科舉詩詞歌賦音律的標準,這種規范化的洛陽官話也作為音韻、注疏的主要標準。如孔穎達等人的經學注疏所用的都是《切韻》所提供的的語音體系,而以洛陽正音為基礎的洛陽、汴梁一帶的方言至宋朝時已與的河南方言相差無幾了。??結語洛陽正音在中古時期的變遷事實上就是一出民族融合史,
首先文化在動蕩中傳播、擴散,與其他文化相結合,變異,最后整合,形成新的體系。這也是中古文化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參考文獻劉雪霞:《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國非;高順斌:《雅言、通語、官話、普通話——漢民族通用語沿革簡說》《固原師專學報》2003年第5期,蔡玉珠:《南北朝漢語語音規范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2、河南說話忌諱什么?
感謝邀請,我是地道的河南人,要說河南說話忌諱什么,我想我只能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畢竟忌諱的都不會說,首先就是罵人一類的話,相信不僅是河南,全人類都不喜歡聽罵人的話,這也是在河南說話最大的忌諱。但是我在生活中也見過很多熟悉的人相互之間互罵,有罵著開玩笑的,但是也有罵著罵著就成真了,互撕起來,所以不管熟不熟悉還是不要罵人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