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諸葛亮所規劃的占荊州、奪益州的戰略,基本都成功地實施了,所以大眾普遍認為,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是非常厲害的,他“占領荊州”的觀點,自然也受到了眾人的認可。本文認為,在荊州的這個看法上,龐統的看法要明顯高于諸葛亮,諸葛亮在制定占荊州的戰略時,低估了孫權對荊州的渴望,沒有注意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損失了關羽這么一員上將,而且損失的整個荊州兵團,數十萬百姓。
1、荊州四戰之地,為何需要的是諸葛亮的沉穩呢?
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謹慎小心的人,行身處世考慮問題就全面,往往能銷患于無形,這樣的人做事沉穩,關鍵時刻不吃大虧,三國時期,荊州東連孫吳,北接曹魏,戰略位置重要,兵家必爭之地。隆中對策,荊州是克復漢室,進取中原兩路徑之一,守住荊州意義重大,蜀漢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的性格決定了他很難守住荊州。關羽驕于士大夫,對內部軍中將領自然威嚴有加,將領畏怯,關鍵時刻為保命容易背叛,這從糜芳、士仁因畏懼關羽,投降東吳就可見一斑;對外不知以和為貴,對友好聯盟東吳傲慢無禮,迫使東吳下決心取荊州,招致兩面樹敵,
關羽之前沒有一個完整的鎮守方案,沒有全盤的應急計劃,又是一個進攻型的將領,不懂得自己的主要職責是什么,只知考慮如何打敗眼前之敵,卻為東吳假象所蒙蔽,放心大膽地將荊州絕大部分兵力抽到進攻樊城前線,致使荊州空虛,再加下屬將領與其離心離德,自然很容易被東吳襲取。諸葛一生唯謹慎,做事謹慎小心,每行一步都會預先考慮其得失,都會對方方面面的情況都考慮進去,就會考慮事情全面。
做事謹慎的人為了達到目的,就會圍繞自己的目的打基礎,就會極早做好一切應急準備,就會多留幾手,就會分清主次,就會消患于無形,因此諸葛亮做事沉穩,不管曹魏如何挑斗,無論東吳怎樣撥弄,都能游刃有余,指揮若定,斷不會輕以丟失荊州的?;A不牢,地動山搖,平時做好各項基礎工作,關鍵時刻沉穩不亂,這是能成事的先決條件,正因為人與人性情不同,素質不同,行事作風不同,做事的結果也就不同。
2、三國蜀漢在不失荊州的情況下,諸葛亮能不能北伐成功?
三國蜀漢在不失荊州的情況下,諸葛亮也不可能北伐成功,首先,從政治的角度看: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大漢朝已仕心盡失,民意盡喪。三國各自的領導者無論是曹劉,還是孫權,均無真心興復漢室,劉備所謂的興復漢室也只是自己姓劉,用以拉幫結派的手段而已,而但是的世人,對此均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因此,諸葛亮北伐成功的道義優勢不存在,
其次,從軍事的角度看:諸葛亮北伐起點的漢中和荊州,兩地相距千里,表面上可以兩路夾擊,可令對方難于兩相兼顧。但實際上自己也沒有集中優勢兵力,而且自己的兩股力量事實上是無法兩相呼應的、兩相合力的,反而便于對方各個擊破,因此,諸葛亮這樣北伐,軍事上也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上上之策。再次,從外交的角度來看:荊州是四戰之地,為東吳窺探久矣,
只要荊州還在蜀漢手里,東和孫權就是句空話。因為,都;東吳謀取荊州之心,遠勝于北伐曹魏之心,因此,諸葛亮北伐,就會是漢中的這一路北伐軍戰力不足,荊州的一路腹背受敵。也就是說,只要荊州還在蜀漢手里,諸葛亮北伐之時,就是荊州被“白衣渡江”偷襲之際,總之,荊州最好主動交易給東吳,送個大人情,賣個好價錢,即結成正在意義上的孫劉聯盟,然后北伐,這樣成功的概率大多了。
3、諸葛亮主張必須占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不得,誰更高明?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不過這兩天對于奪天下的戰略規劃卻有所不同,諸葛亮認為蜀漢必須占領荊州,這樣才可以一統天下,而龐統卻認為,荊州殘破,不可倚重,可以適當地放棄荊州,另尋出路。那么這兩個時代驕子的觀點,到底哪一個更高明呢?諸葛亮對荊州的看法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的心,于是諸葛亮決定出山相助,并給劉備獻出了隆中對,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在此戰略中,諸葛亮提出了占荊州、奪益州,等待天下生變,然后以此二州為根基北伐,逐鹿中原,進而一統天下!《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可以看到,諸葛亮對荊州是非??粗氐?,他認為荊州占盡了地理優勢,四通八達,劉備完全可以將其占領以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