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說其中一個旅游景點吧,那就是“揭陽學宮”,也稱揭陽孔廟,是揭陽最古老的學府。功夫茶的泡法極講究,一般分為八道工序,“揭陽學宮”作為儒學的教育場所,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是古時揭陽的最高學府,又因為肩負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也稱孔廟,我去過潮州,我來分享一下潮州有什么好玩的。
1、潮州人喝功夫茶有什么講究?
在潮汕地區,不管嘉會盛宴或是閑處逸居,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壺擎杯長斟短酌,充滿安逸情趣的畫面,這是潮汕人們正在品嘗工夫茶,本地人幾乎天天必喝茶,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工夫茶這個習慣。潮汕工夫茶與其他地方相比有特別之處,其講究不在茶的本質,而在茶具器皿的細致精良,以及充滿閑情逸致的烹制方法,
工夫茶對茶葉要求并不高,一般采用半發酵的烏龍茶和鐵觀音之類,而茶具及烹制,則紛繁復雜,沒有真閑心還真操弄不來。茶具特別講究產地和名家及小淺齊老,一式多件,有十二寶、八寶、四寶之稱,大體由由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組成,后來有所精簡和演化,用水也有講究,《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
工夫茶的核心在于烹制法,有好茶好水好茶具,沖沏不好也是前功盡棄,沖茶古傳有十道程序,分別是擺開茶具等前期工序稱治器;挑出茶葉粗細,裝入茶壺稱納茶;等候水沸,以蟹眼水為準稱候茶;水開后進入沖茶程序,講究高沖稱沖點;加沸水后茶葉出現泡沫,用茶壺蓋刮去泡沫稱刮沫;茶壺蓋好,用開水沖淋壺蓋稱淋罐;沖沏茶水前還有一道工序,先用開水燙茶杯,一來消毒二來熱杯稱燙杯;最后一道就是斟茶,即名符其實的沖茶,把茶壺口放低沿杯口篩灑茶水出來,
也有人把這十道程序簡化為幾句話:高沖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茶加入沸水時要高沖,出茶水時要低灑,篩茶斟茶時要連續不斷沿幾個茶杯(一般三個)灑入,像關公巡城般連綿不斷,一巡茶最后只剩幾滴濃釅的茶水,要一點一滴分配到各杯中,如同韓信正在點兵。茶成,賓主開始品茶,也有禮節,主人一聲請,各人一陣謙讓后再品飲,或由主人分配到客人面前請飲,一般長者尊者先嘗,也有以左手客人為先,客人謙讓之后端杯,杯沿接唇,先聞茶之香味,再一飲而盡,
我去過潮州,我來分享一下潮州有什么好玩的。大部分來潮州的人都是沖著這里的人文和古跡,所以來潮州不能少看的就是文物,比較推薦開元寺,韓文公祠,廣濟橋,牌坊街等,當中個人不太喜歡修繕太新的牌坊街,一排排嶄新的建筑讓人看著很怪異,不過你如果仔細去閱讀牌坊街下面的文字,那么你也會收獲很多,歡迎潮州的歷史和牌坊街的故事!個人比較喜歡開元寺,說是寺院,我個人覺得它跟像大眾休閑的地方,除了禮佛的人,你還可以看到不少在這里閑聊和休憩的人。
3、功夫茶是哪里的茶飲習俗,怎么樣?
功夫茶多為廣東潮汕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茶飲習俗,功夫茶的泡法較為繁雜,茶具的選擇也比較考究。功夫茶最早源于富豪人家,后來慢慢被富有生活情調廣東和福建的人們所采用,再后來傳到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特別是廣東潮汕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人們對功夫茶的鐘愛更是非同一般。功夫茶的沖泡方法和對茶具的選擇都比較講究,一般選用古樸典雅、小巧玲瓏的宜興紫砂茶具,近些年來潔白剔透的白瓷上釉茶具也很受大眾的青睞,
最早的時候功夫茶具配套比較簡單,只有茶罐、茶壺、茶杯、爐子等,罐、壺、杯、爐被稱作“烹茶四寶”,但現在的功夫茶具配套和之前有所不區別,茶罐往往被省略掉,因為現在大部分茶葉都有獨立的小包裝,茶罐反而比派不上用場了。現在一套功夫茶具的組合包括電磁爐、茶海(茶盤)、龍缸(類似養魚的圓缸)、茶壺或蓋碗、公道杯、小茶杯、茶漏(過濾網)、茶夾、茶匙、茶托、茶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