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罵的很難聽,認為孩子沒有出息,怎么怎么的。孩子不喜歡上學,主要因為覺得讀書很累,負擔重,基于上述原因,家長不能動輒訓斥打罵,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厭學情緒,上課不好好聽課,下課只知道打鬧,從而會更厭惡上學,孩子不想上學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要求過高,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孩子有抵觸情緒。
1、初三厭學了怎么辦?家長怎么勸也不去上學?
要解決好孩子厭學的問題,首先應該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孩子厭學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平時缺少引導,或者父母感情不合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二、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方面要看孩子結交了一些什么人,是不是受到其他不務正業的人的影響,或者受到什么人的威脅。三、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方面要了解是不是學生完不成學習任務心理壓力大,或者是不是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四、孩子自身的原因,這方面要看孩子是不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或者對自己的學習前途感到失望,想早點就業等。要想找到孩子真正厭學的原因只有多和孩子接觸,親近孩子,耐心溝通,或者到學校向老師了解情況。厭學的原因找到了,再咨詢老師和親友,自然就會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孩子厭學的辦法,
2、如果你的孩子不想上學,不愛讀書,你怎么教育?
1.加強引導,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不喜歡上學,主要因為覺得讀書很累,負擔重,現在的孩子,從小讀書時,就有很大的壓力。學校老師盯著,作業負擔重;家長盯著,沒有了過多的自由,還有的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和補習班,這無形的給孩子增加了壓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家長,當然要關心孩子的平時學習情況,而不是只關心一次兩次考試的分數。
要循序漸進,抓平時,孩子有不懂的問題,要幫助他及時解決,否則,孩子問題積累多了,就會漸漸的失去學習興趣,沒有了自信。2.對孩子的教育,要恩威并施,既不寵溺,又不粗暴,一個家庭,如果過分寵溺孩子,任其性格自由發展,勢必會造成孩子的狂妄無知和自以為是。溺愛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在兩三歲時就開始慢慢形成,童年時代,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很重要。
所以,教育孩子應該從小抓起,我們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小時,沒有教育好孩子,結果,孩子漸漸大了,很難管理,孩子任性、狂躁、逆反,給家長帶來很大的困惑,甚至錯誤的認為,孩子幾乎不可救藥。于是,教育上又走上另一個極端,對孩子不是打就是罵,嚴重傷害孩子的心靈,家長會罵的很難聽,認為孩子沒有出息,怎么怎么的。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長感情疏遠了,對家長逆反心理嚴重,
不過,家長對孩子適當進行體罰,也是應該的。在一些大的問題上,家長要對孩子嚴厲批評教育,講道理,說厲害,讓孩子有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過去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在今天看來,孩子有一些存在的合理性的,現在的孩子,過早的接觸社會,既有正能量的影響,也受到許多負面的影響。如果家長不及時關注孩子的動態,不了解孩子的思想,那么,孩子的思想可能就會變質,孩子就會走上邪路,
3.指導孩子讀些名人成長故事的書籍,啟發孩子認識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孩子畢竟是孩子,對有些問題,譬如讀書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作為家長,就要想辦法去引導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怕讀書,喜歡玩,喜歡游戲,那么,我們家長當然不能聽之任之,要進行監管和教育。既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也要讓孩子把一些精力放到學習中來,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弦不能繃得太緊,也不能收得太松,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多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在學習上,自信心很重要,這是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一個動力源泉,自信心有了,孩子會覺得自己存在的價值,在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地位。無論什么時候,家長都不要在言語上諷刺、挖苦、打擊自己的孩子,你真的很氣憤時,可以敲打他,但不要諷刺他,
4.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有的孩子,對家長過分依賴,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踢倒油瓶都不扶,這樣的孩子,對別人勞動的辛苦和價值沒有絲毫的認識和感悟,家長可以安排孩子在周末做些家務活動,洗完,掃地,搞衛生等,還可以陪著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讓孩子了解社會,培養他們助人為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