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須彌山,大到須彌山,重到須彌山,須彌山石窟門票多少錢須彌山寧夏沽源縣門票10元。須彌山是什么意思?須彌山(梵文:須彌山),又譯為尼、廬山、米婁山,意為保山、妙高山,又稱妙光山。
這句話是佛家顧大德說的。用來告誡僧人要知恩圖報,勤于修行,不可懈怠。意思是僧人供養眾生,所有這些米(這里一般指錢、米、油、菜等。)都是眾生(也就是施主)通過努力賺來的。那人為什么要養家?為什么和尚會接受這些供品?因為一切眾生都需要出家,成就了靈性修養之后才能讓他們脫離生死,脫離苦海。所以,一個和尚所享有的每一份供養(一粒米),都是眾生擺脫生死的大愿。這個大愿,重如須彌山。如果你出家不修行,不上進,渾渾噩噩的跟別人的供養過不去,辜負了眾生的期望,那你以后就是欠了眾生的債。
第一句話:信徒把哪怕是很少的家庭財產都送出去。第二句話:這個善舉在和尚眼里很重要,因為信徒給它是為了增長一種福報。第三句話:如果不是真的修行,一旦失去了人。第四句話:信徒們給我的恩情,我當牛來還。我不是這么說的。這是后人說的。應該是施主有一粒米大到須彌山或者“佛有一粒米大到須彌山;人若不能(給)道,就穿皮毛,長角。”一粒米有-0那么大agama里面有一個故事,記載了一粒小米的力量相當于須彌山。
有一天,我風聞佛祖帶領弟子在附近乞討施舍,夫妻倆商量:我們種伏天也不知道今天會這么窮,現在終于盼到佛祖開悟了,怎么能錯過這么好的施舍機會呢?說著說著,妻子深深嘆了口氣:這個家幾乎什么都沒有。我們該做些什么來給予呢?丈夫想了想,堅決地說,反正我們寧愿餓死也不愿意錯過這個機會。
3、施主一粒米,重如 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信佛!所提供的米,是諸佛菩薩阿羅漢等人加持的!所以不要浪費。盛宴大師,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道是什么?為什么要穿皮草和牛角?途中有一些人,天,聲,聞,菩薩,佛;有地獄路,餓鬼路,動物路。因為競爭是不對等的,你不能籠統地說‘道’這個字。當然,我們在談道的時候,通常會指出生死、離的三界,分為易道和難道。如果很容易,任何人希望生活在西方阿彌陀佛凈土,都可以穿越三界。
歷史上第一個和尚只有劫滿才能出三界,這是一般菩薩成佛的必經之路。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關于出芽菩薩對修行前途有疑慮的記錄。只要信心堅定,愿望正確,終極目標不變,就不需要害怕不會掉下去,更不用說生死現象了。佛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往往以不同的身份和形象來滿足眾生的需要。所以在《本生譚》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地府時,曾經生活在各種動物中間。在中國禪宗史上,南泉普源禪師也說過,他死后要去山下的村子里做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