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專注用河南話唱歌普及河南文化的“柯較瘦”,有不打草稿用河南方言講河南人文歷史的“桐話河南”,還有一個叫“小李朝”的年輕人,用河南普通話和夸張的表演,直接吸引1000萬 的粉絲。粵語以外的方言很難唱歌,乃至無法用來唱歌,如果前些年影視劇中的一些河南人物形象,例如《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武林外傳》里的小米,使河南方言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那后來小岳岳相聲表演時,一句“打死你個龜孫”,則讓河南方言在全國相聲愛好者心中強勢出道。
1、河南有幾大方言?最難聽懂的是哪兒的方言?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說起河南話,我們會想起很多經(jīng)典的話語,例如一句有味道叫罵:咦,你個鱉孫。還有河南人都愛說的:中在河南話中,也有一些地域的分別,河南省大部分地區(qū)都位于為中原官話區(qū)。中原官話,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河南話的味道,其中河南有三個地方的方言,和中原官話有點差異。最難懂的,就是林州話了,林州、安陽、鶴壁這一豫北區(qū),就是上圖紅色區(qū)域,當?shù)氐姆窖裕軙x語影響,再加上這這一片比較封閉,著名的紅旗渠的故事,就是在這里。
就在這個區(qū)域,保留下來晉語的味道,舉個例子就能知道林州話的神奇之處的。除了林州話,河南話中和中原官話有較大區(qū)別的,就是信陽話了,信陽地區(qū),因為受荊楚文化的影響,方言也有點湖北話的味道。信陽話不僅語速快,還h,f不分,對于大部分河南人來說,信陽話也是比較特殊的。更多河南歷史文化原創(chuàng)內(nèi)容,歡迎關(guān)注@歷史寶藏,
2、為什么粵語可以直接用來唱歌,而其他地方的方言卻很難或者根本無法用來唱歌?
粵語以外的方言很難唱歌,乃至無法用來唱歌?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覺,天大的誤會。可以毫不猶豫地講,任何方言都可以唱歌,而且可以唱好歌,有沒有方言歌曲粵語歌曲耳熟能詳,不再贅述。舉幾個其他方言歌曲的例子,答案盡在不言中,(1)《愛拼才會贏》,大家都知道吧,葉啟田演唱。閩南語歌曲,(2)《出外靠朋友》,張帝演唱。
客家話(客語方言)歌曲,(3)《上海娃娃》,鄭希怡演唱。上海話(吳語方言)歌曲(4)《游擊戰(zhàn)小調(diào)》,就是那首小兵張嘎的片尾曲,冀魯官話(北方方言)歌曲。陜北的山丹丹,東北的活雷鋒,這些例子就不細說了,錯覺怎么來的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有各式各樣的方言歌曲,為什么會有方言唱不了歌的錯覺呢?說穿了,就是強勢文化壓倒弱勢文化。
現(xiàn)在連各地方言本身都需要被擔心會否消亡,更何況歌曲,幾十年來,漢語普通話已經(jīng)對各地方言形成了壓倒性優(yōu)勢。站在一個歌手的角度來講,為了保證作品的受眾范圍,自然會創(chuàng)作普通話歌曲,而不是方言歌曲,更有甚者,很多歌手的發(fā)音已然出現(xiàn)“國際化”的現(xiàn)象,譚維維在中秋晚會上“踏平坎坷成大道”,直接發(fā)音“差平坎坷成大照”,聽得我一愣一愣的。
而粵語歌曲的相對興盛,是因為粵語方言區(qū)的強勢文化(香港影視劇使用粵語者占大部分);閩南語歌曲也小有所成,自然是因為臺灣地區(qū)閩南語的相對強勢,而這種局面也也在悄然改變,隨著兩岸三地交流日趨頻繁和緊密,普通話的地位仍在加強。方言歌曲那里去了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流行歌曲還沒有大行其道的時候,方言歌曲還是有其位置的,
\
當時的歌曲民歌底色的比較多,《你也說聊齋》《女兒情》《誰不說咱家鄉(xiāng)好》《纖夫的愛》一聽就是中原味道,冀魯豫平原的。“妹妹坐船頭,哥哥岸上走”,你品一品,哪個字是普通話音調(diào)?后來的《好漢歌》大家都知道,旋律靈感來自《王大娘釘缸》,也是民間方言樂曲,甚至于鄧麗君的歌曲,我也總是能聽出他祖籍河北大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