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除了廣東和福建,其它地區的商貿市場,特別是批發市場,溫州人是占主導地位,具體有多少是控制在溫州人手里的不好市場搞起來后大部分人都避免做帶頭人,只在市場上占據一些位置好的店鋪,在國內有將近二百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很難統計出經濟規模。
1、全國有多少市場商場是溫州人的產業?
可以這么說吧,全世界由華人經營的商貿市場和批發為主的市場基本上都是以溫州人為主,但開大商場的不多,有的基本上都是小超市之類的。在國內,除了廣東和福建,其它地區的商貿市場,特別是批發市場,溫州人是占主導地位,具體有多少是控制在溫州人手里的不好說,市場搞起來后大部分人都避免做帶頭人,只在市場上占據一些位置好的店鋪,在國內有將近二百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很難統計出經濟規模,
在國外,特別是在歐洲和美洲地區,只要有批發市場,進出口貿易的市場,都是由溫州人占主導地位的,比如服裝鞋帽,百貨電器,幾乎都是說溫州話的人在經營,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州人大概將近百萬人口,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做生意的。這部分人把所在國當地人所經營的生意,一點一點的蠶食掉,所以對溫州人的經商風格非常反感,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在經濟上控制,以前往國內匯款相對比較寬松,現在控制的非常嚴格,一旦超出額度,封店罰款紛至沓來,所以現在往國內匯款的匯費每百元都超過七、八個百分點,但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單單在歐洲的溫州人匯往國內每年的貨款以及資金不會少于五百億歐元,常常在機場被海關截獲的現金每年都會有上千萬歐元,
七八十年代,浙江在沿海在東部沿海省份當中得到的重視僅高于福建,而溫州在浙江的地位也比較低,窮人很多。所以當年很多溫州人大規模外出謀生,其中北上的比南下的還要多,畢竟那個年代北方經濟更加強勁,在北方大中城市都能見到溫州人走街串巷賣小商品、擺攤,擦鞋修鞋的很多也都是溫州人。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對那個年代的溫州人給予了很好的詮釋,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一家子人,從撿破爛到成為馳名海外的企業家,這不是故事,而是很多溫州人經歷過的軌跡,
2000年之前在溫州開鞋廠的,十有七八都是從開鞋店甚至修鞋做起的。溫州在七八十年代是一個出了浙江就沒人知道的小城市,不同于杭州南京這些大城市,溫州那時沒有什么大企業或者名校,即使有富二代也是極其罕見,崛起的溫州商人大多都是從草根奮斗起來的。有人說溫州家族企業多,其實這不是大家有錢了往一起湊,去擴大企業規模,而是因為從一開始創業就資金不充裕,因此幾個親戚乃至一個村子合伙做生意的比較多,以此形成了家族式產業的模式,
溫州人堅毅果斷、膽大心細、吃苦耐勞、目光長遠,所以即使當年外出謀生,絕大多數也是自己創業,而不是給人打工。那句十幾年前開始流行的“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板”,其實是從八十年代就有了,描述的正是溫州人胸懷壯志,不出人頭地不返鄉的精神,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溫州從90年代開始崛起,至今已成為民富程度最高、豪車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所以說溫州人強!“溫州市弱”這只是相對而言,畢竟民富程度如此之高的城市并沒有老牌強市那種雄厚的底蘊和配套,就以大家評價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教育、科研、醫療、交通、城建、旅游等方面來說,溫州確實跟真正的大城市沒有可比性,科教文衛連一個弱省會都比不過,確實稱不上是強市。但所謂的弱當然也不至于,這只是謙虛的說法罷了,畢竟這么富裕的城市,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什么真正的問題,短板會慢慢補強的,
3、有人說溫州市區的人才是溫州人,那樣溫州人應該是指哪些人?你認為呢?
那豈不是首都人才算是中國人,杭州人才算浙江人了。做人不要太攀比,以貶低其它區域同鄉尋找優越感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第一,溫州人素來以在外抱團作戰為榮,東北三省這么大都知道抱團,這么小的溫州還要被這些人“分裂”,豈不是罪孽深重,第二,即使這些人真的得嘗所愿成了正宗的溫州人,也不影響很多郊區人賺大錢,開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