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是官宣人民日報唯一認定的。先說洛陽第一朝,斟鄩(xún)斟鄩曾是夏朝的一座都城(并不是唯一),也是現代洛陽的前身,周武王的首都,是在“中國”——也就是當時的中原(狹義)地區,具體而言,就是當下的洛陽周邊地區——為什么是這里呢。
1、中華第一古都是洛陽嗎?
謝謝@再造碧水藍天邀請,回答這種問題,很容易招致地域攻擊,譬如陜西人會認為長安才是中華第一古都,某地方人則認為自己是宇宙第一大都市,比殷、鎬京、長安、洛陽都要早。其實大家如果理智一點,就會明白所謂“中華第一古都”,并不是指中華最早的都城,而是指其認可度而言,夏商咱且不論,就從比較成熟的周朝說起,大家看歷史書,那上頭說西周的首都是鎬京。
其實歷史書也不靠譜,真正的西周都城是豐和鎬兩座都城,而且這兩座城彼此距離很近,據說一橋相通,也就是說,這兩個城市其實是雙子類型的城市,好比是后世的襄樊、京津,那么豐、鎬是何時建立起來的呢?史書在這一點上寫得還是比較清楚的,周文王建豐,周武王建鎬,而且這兩座城市,都是在周君臨天下之前所營建——這個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說大清(后金)國入關之前,都城是赫圖阿拉,進關之后才是北京,那么你說清朝的都城究竟是哪一個呢?自然你們會回答北京。
不光是清這樣,幾乎所有朝代都是如此,就拿南宋來說,難道他認臨安為首都嗎?不是的,臨安只是行在,汴梁才是首都,大家接受了這一點,司馬就往下說。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后,真正地君臨天下了,那么他認為周的首都應該是哪個呢?是歷史教科書上說的鎬京嗎?不是的,周武王的首都,是在“中國”——也就是當時的中原(狹義)地區,具體而言,就是當下的洛陽周邊地區——為什么是這里呢?周武王有兩個理由,第一這里是天下正中,第二這里曾經是夏朝的統治中心,稱作“有夏之居”,而周人就是夏人的后裔(與商人是兩大種族的差異)。
當然,周武王沒能完成這個夙愿就死了,所以完成這個愿望的人是周公,他在洛水的北邊,按照豐、鎬的建置,也建造了兩座城,一座叫做王城(周天子的皇宮),另一座在東面,叫做成周,是宗廟所在,也是大批殷商后裔集聚的地方,當然,說大批殷商后裔存在,并不是說這里的主要居民就是殷人,實際上,周人還是這兩座城的主要居住者。
而王城和成周,合起來也有一個名字,那便是洛邑,也就是后來的洛陽,所以講到這里,大家其實都該明白了,周朝真正的天下之都,是在這里,而不是原來作為方國都城的豐與鎬。當然周人的理念上如此,實際上周天子住的更多的地方,還是鎬京,真正過去,得到東周。但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他們都認可洛邑是國都,鎬京更多以“京”來稱呼,當然眼下這兩個意思都差不多了,
因而準確地說,周王朝的京都,是“鎬—洛”組合。此后漢朝也面臨這個問題,究竟是洛陽還是長安更適合定為都城,劉邦原本更看中洛陽,但考慮到地理形勝的好處,最終還是選擇了長安,然洛陽始終是漢朝的備選首都,果然到了東漢時期便正式以洛陽為都了。從東漢開始,曹魏、晉、北魏都繼續以洛陽為都城,而到了隋朝,又重建了長安城(其實當時叫做大興城),隋煬帝一上臺,便遷到洛陽,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長安和洛陽正式成為了一種雙都城的組合配置,
從隋煬帝一直到唐朝,皇帝都會一段時間住在長安,一段時間住在洛陽,很大程度上,洛陽的時候還會更多一點。武則天便是如此,而在唐亡之后,長安衰落,五代的前三個后梁、后唐、后晉都定都洛陽,直至后漢開始搬家到河運更為便利的開封府,洛陽到此也開始了衰落之路(某種意義而言,長安、洛陽的衰落,也標志著古典漢人王朝的終結,此后的宋、元、明、清,便與此前的王朝大不相同)。
2、洛陽的13朝古都,與西安的13朝古都,究竟哪個分量更足一些?
提起13朝古都,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西安(長安),因為這所城市一直以來的宣傳口徑都是這個,但近些年還有一所城市,也開始對外聲稱自己為13朝古都。沒錯,他就是洛陽(河南省),但問題在于,如果這兩所城市都聲稱自己為13朝古都,那么究竟哪一個分量更足一些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看看這兩所城市,到底哪一所才是實至名歸的13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