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沿渡口繼扎陵湖渡口之下,黃河上源的第二個渡口就是黃河沿渡口。但問題是官渡之戰發生在黃河以南,而陽武卻在黃河以北,中牟縣是在黃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在黃河以南,但問題是中牟也在黃河之北,而官渡之戰卻發生在黃河之南,在拉加寺附近的黃河上勢必開辟渡口。
1、黃河哪里有古渡口?
1、扎陵湖渡口扎陵湖渡口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西部。據歷史記載,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從長安西行,經天水、蘭州、入青海民和到樂都縣、西寧市,又過湟中縣鎮海堡,湟源縣日月山。達共和縣倒淌河、切吉草原、再由黃河北岸西上,來到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柏海),與吐蕃王松贊干布相會,然后渡黃河經玉樹地區,再西南行,過藏北黑河,逕達拉薩,開辟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
2、黃河沿渡口繼扎陵湖渡口之下,黃河上源的第二個渡口就是黃河沿渡口。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政府所在地黃河沿鎮,它是自唐代開始,我國從內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驛站和古渡口,千百年來人們只靠牛、羊皮筏子過渡。解放后,于1966年在此渡口處建造了黃河源頭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黃河沿公路大橋,它把兩岸的山川草原連接在一起。
大橋北端,綿延的瑪拉驛山在草原上宛如一只馬蹄窩窩,黃河沿就居其間,3、拉加寺渡口是九曲黃河第一曲——瑪沁縣的一個文明古渡。它位于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鄉黃河北岸,原屬同德縣,歷史上同德縣是青海南部的交通要道,果洛地區的牧民到貴德、湟中、西寧等貿易集散地必經之路。是那里的畜產品和內地的工、商、農產品的運輸要道,又因在同德南部的黃河北岸拉加地方,是青南各地的貿易集散交易點,加之黃河兩岸有許多牧業區和農產區及古文化遺址,拉加盛產砂金,
故牧民稱此地為“拉加從蘭木”(即拉加商道)。因此在拉加寺附近的黃河上勢必開辟渡口,4、尕馬羊曲渡口尕馬羊曲渡口處九曲黃河第二彎,即位于青海省興海縣與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上,西岸為興海羊曲地方,東岸為貴南縣境。尕馬羊曲渡口是自古貫通興海與貴南,乃至海南州及青海各地的黃河關津渡口,擴展資料: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2、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發生在鄭州還是新鄉?為什么?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一系列戰斗組成的大決戰,戰斗的地點有多處,但最終的決戰在官渡,因而史稱“官渡之戰”。但這個官渡究竟是在鄭州還是新鄉,一直存在爭議,大多數史料認為是鄭州的中牟縣境內,而且中牟縣的官渡鎮有古戰場的旅游開發,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官渡是在新鄉陽武縣。通過對鄭州中牟古城的變遷、黃河故道的遷移以及史料對于官渡之戰的記載等三方面進行分析,豹眼認為,官渡之戰發生在新鄉陽武縣的概率更大,
01史料記載的官渡之戰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攜戰勝幽州公孫瓚之余威,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隨后,曹操做出對抗袁紹的戰略部署:派臧霸自瑯琊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以牽制袁紹,鞏固右翼,曹操率軍進占冀州黎陽(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北岸),命于禁率領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駐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以阻滯袁紹大軍渡河和長驅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