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國家很窮,只能解決不供暖人就活不下去的地方的供暖問題。山東一學校不供暖不開空調,一個班80人凍病43人,這個學校領導沒有一點人情關懷,上海市財政總收入在全國也確實名列前茅,為啥不集中供暖呢,我們所知道的北方地區冬季集中供暖,南方地區則沒有冬季集中供暖。
1、山東一學校不供暖不開空調,一個班80人凍病43人,學校回應勤儉辦學,怎么看?
以人為本。民生問題應該擺在首位!山東一學校不供暖不開空調,一個班80人凍病43人,這個學校領導沒有一點人情關懷!作為一個學校校長,學生的身體健康應該擺在第一,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這個校長對學生平時關心還不夠,也可以看出這個校長唯利是圖,更可以反映這樣的領導是兩面人!總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想學生之需,急學生之要!以人為本,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這個冬天不會寒冷!。
2、上海冬天陰冷,上海那么有錢,為什么不集中供暖呢?
題主或許很年輕,或許確實關心上海這類冬季沒有集中供暖地區的民眾生活才提出這樣的問題,上海天氣冬天確實很陰冷且潮濕,體感很不好。目前上海市財政總收入在全國也確實名列前茅,為啥不集中供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國哪些地區冬季集中供暖!我國冬季供暖區域按什么劃分的?我出生在中國的北部邊陲地區,是國家劃定的冬季集中供熱地區,
在沒有集中供暖的條件下,室內也會有爐子、火墻、火炕之類的設施各家各戶自主采暖。不然,人沒法生存,1、建國初期國家很窮,只能解決不供暖人就活不下去的地方的供暖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條件很差,百廢待興,國家很窮,集中供暖?哪有能力解決所有地區的集中供暖需求?所以,本著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的原則,劃定了必須冬季集中采暖的地區。
因此,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參照當時蘇聯將室外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而我國結合自身實際條件,規定只在日平均氣溫不超過5℃的日數在90天以上的地區,冬季實行集中供暖,并借鑒當時蘇聯的模式,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系統。這些地區的職工工資中有一筆取暖費,這筆錢,沒被列入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區職工工資中是沒有的。享受集中供暖住房的人,冬季要繳納集中供暖取暖費,沒有集中供熱條件的住戶,自行解決供暖問題,工資中的采暖費就是國家給的財政補貼,
我們所知道的北方地區冬季集中供暖,南方地區則沒有冬季集中供暖。具體是以秦嶺淮河作為分界線,劃分為南北區域,這樣劃定的根本性原因還是建國初期國家沒錢!2、現在回答上海的問題。首先、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上海是國內少有的大都市,人口眾多。城市規模很大,建國幾十年了,城市建設模式定型了,即使現在國家有錢了,上海市財政收入也比較可觀。
但是要想進行整個集中供暖改造,那是要對城市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造才行,城市供暖改造工程將是一筆巨額支出。其次,政府是否值得花費巨款實施集中供暖的浩大工程?盡管近幾年,南方民眾呼吁集中供暖的呼聲比較多,但相關提案并未得到決策層的認可,這可能與改造工程的浩大、投入資金的巨大,集中供暖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不高有關。
再次、上海市的冬季,平均氣溫很低的時間并不長,再加上個人生活水平都在提高,集中供暖并不是改善冬季個人居住小環境的唯一選擇,分體式冷暖空調、家庭中央空調、地暖、水暖等設施大量進入了家庭。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空調,包括農村住宅,比如,我家就在二次裝修時自己安裝了暖氣,花費不算大,按照面積計算工程報價,120多平方,采暖工程造價大約3萬元,也不需要對房屋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