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鄱陽湖平原降水要比浙北平原多。但沿海地區水汽要比內陸充足一些,浙北平原要比鄱陽湖平原降水略勝一籌,鄱陽湖平原與浙北平原分屬于江西省和浙江省,一個靠海,一個位于內陸;從緯度位置來看,浙北平原緯度偏高,要高于鄱陽湖平原;從形成來看,浙北平原主要是由錢塘江和長江沖積形成的,而鄱陽湖平原是由該湖水系沖積和構造斷陷形成的。
1、為什么漳州平原、福州平原、興化平原遠大于泉州平原,人口卻比泉州少?
福建的四大平原,說的好聽點叫平原,實際上就是河口小平地,面積實在小的可憐。四個平原面積總和僅1864平方公里,遠小于臨近省份的潮汕平原(4000平方公里)、杭嘉湖平原(7620平方公里),更何況與長三角和珠三角比拼,一個集全省之力都達不到他省局部小平原的大小,可見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窘迫。因此,以平原的面積大小討論福建四大平原的人口承載力,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更何況,福州平原僅局限于福州市區河谷盆地,其所承載的人口也僅限于市區和周遭縣市的局部,與之相似的興化平原大部分在莆田,泉州平原為鯉城、豐澤和南安、晉江局部,漳州平原為市區和龍海、華安、南靖的局部,都不能將整個城市的人口包含在內。而換個角度看,福建人口的聚居地,雖大多依托河流沖擊平原,但人口密度最高的卻是廈門島,其地貌以山地緩坡,及后期填海造地為主,與傳統意義上的四大平原無關,
因此,并不能說明泉州平原的人口聚集力比其他三個平原大,只是在晉江中下游,特別是晉江石獅一帶,因較少高山,彼此間能形成連片,較容易聚合產業,加上當地人擅長商業經營,人口吸引力較強。從地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泉州沿海的平原面積其實是最大的,因為它還可以將安海灣、洛陽江流域及湄洲灣連成一片,這種地形是福建省內最適合人口聚集的,也最容易產生大城區,
反之,福州平原作為盆地,與福清長樂一帶有明顯地勢區隔,幸好都在一個城市管轄,可以人為干涉減少地理影響,但漳州就沒那么好運了,原則上廈門島也屬于九龍江流域,但因廈漳行政區分,很難能實現灣區一體化。故而平原地勢利用上,泉州最佳,福州次之,漳州第三,興化最差,。。。。。
2、鄱陽湖平原和浙北平原,哪個降水更大?哪個水系網更發達?
鄱陽湖平原與浙北平原分屬于江西省和浙江省,一個靠海,一個位于內陸;從緯度位置來看,浙北平原緯度偏高,要高于鄱陽湖平原;從形成來看,浙北平原主要是由錢塘江和長江沖積形成的,而鄱陽湖平原是由該湖水系沖積和構造斷陷形成的,下圖:從降水量比較來看,浙北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相差不會太大,兩地同屬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育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受太平洋與印度洋水汽影響,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冬季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帶來降雪。
兩地還會有一些細微差別,從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輸送來看,鄱陽湖平原位置偏南,越往南越接近南來的水汽,從這點來看,浙北平原降水要比鄱陽湖平原少些,但沿海地區水汽要比內陸充足一些,浙北平原要比鄱陽湖平原降水略勝一籌。此外這兩個地區同受臺風影響,臺風給這兩個地區帶來大量降水,特別是炎熱的夏季,臺風為長江中下游地區解除旱情,而臺風往往從沿海登陸,浙北平原首當其沖,臺風帶來的降水浙北平原遠遠高于鄱陽湖平原,
綜合多方面因素,兩地降水量哪個多一些呢?看下表:我們取杭州與南昌兩城市降水PK,杭州多年平均1462mm,而南昌1645mm,南昌比杭州降水要多,(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信息中心)這是因為兩地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份的梅雨期,之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降下一個多月的梅雨,是因為6月份的副熱帶高壓穩定在北緯25°左右的位置上,主雨帶位于副熱帶高壓的西側邊緣上,南昌的位置與浙江相比,南昌要比杭州偏西,獲得的水汽要比杭州多些。
換句話說南昌主要位于水汽通道上,而杭州位置略偏一些,如果沒有臺風雨補補,杭州與南昌降水差距可能更大。由此看來沿海位置并不能說降水就多,山東三面臨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冬季受南支槽影響,輸送的水汽南昌還是比杭州要多一些,還是水汽通道因素影響,所以說鄱陽湖平原降水要比浙北平原多,上圖,比較兩個地方水系網是否發達,不僅要看降水量的多少,還要看地形因素,鄱陽湖平原由于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受拉伸力影響,巖石圈變薄,斷裂下陷成湖盆,湖盆是最好的集水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容易發育成河流,而浙北平原屬于河流堆積平原,集水不易形成,加之降水量的差別,鄱陽湖平原河網密度要高于浙北平原,鄱陽湖水系是由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流及各級支流構成,而浙北平原主要是由錢塘江水系沖積而成,徑流量也比鄱陽湖水系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