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1958年7月1日,《紅旗》雜志第三期發表了陳伯達撰寫的《嶄新的社會,嶄新的人》一文,提出“要把合作社變成農業合作化和工業合作化并存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意思是把所有的人都編入一個公社,統一分配口糧,這是平均主義的體現。
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1958年7月1日,《紅旗》雜志第三期發表了陳伯達撰寫的《嶄新的社會,嶄新的人》一文,提出“要把合作社變成農業合作化和工業合作化并存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接著《紅旗》雜志第四期發表了陳伯達寫的《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一文,明確引用了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向是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業(工業)、農業(農業)、商業(商業)、學習(文教)、士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過提供農產品銷售、加工、運輸、儲存等服務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技術和信息,實現互助目的的組織。從成立起,就有經濟互助。有一定的組織結構,成員享有一定的權利,承擔一定的責任。
大躍進就是以極其夸張的速度發展社會主義,以無視客觀規律的作用爭取早日實現共產主義。1958年的八屆十一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全力建設社會主義,力爭上游,有多快多好”的總路線,但在實踐中只注重有多快,而忽視了和諧和省。出現了全民煉鋼的局面,夸張嚴重。并提出“十年趕上英美”、“五年超過英美”等口號,與當時的現實非常不符。人民公社化意思是把所有的人都編入一個公社,統一分配口糧,這是平均主義的體現。在人民公社,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收入都是按勞分收,按勞分配。這種平均主義極大地傷害了農民的積極性,不利于社會主義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3、 人民公社化運動對中國社會性質有何影響?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大躍進”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工業上,首當其沖的就是鋼產量指數的不斷提高。在農業方面,對作物產量的估計主要是夸大的,生產發展的高度指數化和夸張化,促使生產關系向所謂的高級形式緊急過渡。主觀上,農業合作社規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生產。